从重点整治到示范创建,2011年至今,广东省汕尾市委、市政府通过长达12年的努力,补齐禁毒工作短板。在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中,全市通过加强基层治理,依靠牢固的群众基础,逐步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创建模式,正在从“乱”的典型走向“治”的先进。汕尾在示范创建中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并摸索出可持续的毒品治理模式,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汕尾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石磊。
记者:汕尾陆丰市“三甲”(甲子、甲东、甲西三镇)地区曾因毒品问题严重被国家列为重点整治地区,2018年年底“摘帽”。经过深刻全面的治理,汕尾已经进入2022至2024年创建周期90个全国禁毒示范创建城市的行列。如此巨大的转变,汕尾市是如何实现的?
石磊: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艰苦卓绝的,只有亲历者才感受得到沉甸甸的责任,从重点整治到示范创建,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政府强制高压,向全民主动参与的重大转变。创建禁毒示范城市的过程,是对市域毒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综合提升。在此次创建中,我们希望能够摸索出可持续性的机制,让创建成果常态化地运行下去。
回顾创建期间,我们从思想认识、保障投入、部门协同、法治建设、信息化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和提升。在各县(市、区)形成了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浓厚创建氛围,树立了样板、打造了典型,同步促进了全市毒情形势的总体好转。我们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文化等多种手段,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禁毒工作治理格局。我们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禁毒工作中来,让“全民禁毒”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有力体现。同时,我们不断提高禁毒工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提升禁毒工作的整体效能。
毒品问题犹如一颗毒瘤,严重影响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环境。当前,汕尾市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和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精准把握大局大势,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把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平安指数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抓紧抓实,这也为汕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记者:在示范创建的进程中,汕尾“创”的重点是什么?又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自我突破和转变?作为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辐射区第一圈层,汕尾市海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55公里。结合城市发展的整体节奏,汕尾在示范创建中打造了哪些特色品牌?
石磊:我认为,在持续开展示范创建的过程中,汕尾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个就是实现从被动保平安向主动创平安转变;第二个是从表面的静态平安,向本质的动态平安转变,加强基层治理,及时发现基层的弱信号,快速应对涉毒隐患;第三个是从过去“乱”的典型,正在向“治”的先进转变。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汕尾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统筹,提出了“党建引领、以打开路、打防并举、综合治理、以创促建”的工作思路,全面掀起示范创建热潮,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推动全市社会治理实现从“治”到“兴”的重大转变,结合各项工作和地域特点,探索了多个颇具特色的亮点品牌。
首先是禁毒工作政治保障进一步强化。我们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党组织书记抓禁毒的工作机制,并组建了由40个市直单位92名领导干部组成的办公室、纪律监督组及16个驻村工作组,他们深入镇街、村居,全程指导示范创建工作。创设了“汕尾民情地图——禁毒示范创建督导测评系统”,把示范创建工作覆盖到各村(社区),对全市6个县(市、区)和34个禁毒委成员单位禁毒示范创建工作开展每季度考评通报,通过年初“亮相”、全程“亮牌”、年终“亮剑”的方式,督促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同时,将禁毒工作成效纳入各级党政综合考评体系,并把禁毒工作主要目标列入公开承诺事项,以接受社会的监督。
其次是现代化禁毒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了毒品实验室,依托毒品实验室进一步开展毒品检验鉴定、特征分析、关联性判别和案件串并等实战工作,全市制贩毒活动空间受到强力挤压。同时构建全环节禁毒监管体系,统筹发挥路面、海上、原料、物流、网络五道“禁毒防火墙”重要作用,在陆丰市设立5个固定禁毒执勤点和3个机动执勤点,全天候对出入车辆、人员进行查缉;依托“民情地图”这一基层治理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用好其中的“吸毒人员走访”模块,建成集“人、事、地、物、组织”一体的数据库,推动“人、事、地、物”等基本要素全环节闭环监管和全程可追溯管理,2020年以来,全市在校学生吸毒“零发生”、吸毒人员肇事肇祸“零发生”、制毒物品流失“零发生”,全市脱管、失管吸毒人员全部清零。
再次是禁毒工作社会化格局进一步筑牢。全面筑牢镇、村(社区)、村民小组三级战斗堡垒,以“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运作机制联结,通过画好“三横三竖”,构建“田字型”禁毒社会化工作格局,助推市域治理现代化。全市利用5479名大中小网格长牵头、4700多名专(兼)职网格员为骨干的队伍组团式服务基层,定期或不定期走访排查涉毒风险隐患,依托社会治理中心落实网格事件闭环处理。2020年以来,汕尾市网格事件96.8%化解在村一级,3.1%化解在镇一级,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最后还有特色宣教模式进一步深化。我们不断挖掘汕尾特色资源,传承汕尾海陆丰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依托红宫红场、新山村、周恩来渡海纪念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作用,融合汕尾白字戏、皮影戏、英歌舞等特色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将禁毒宣传与文化艺术巧妙结合,围绕打造“禁毒+N”宣教品牌,形成“禁毒+文化”“禁毒+体育”“禁毒+普法”“禁毒+广播”“禁毒+创意”等禁毒宣教模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禁毒宣教活动,营造共同预防毒品、宣传毒品危害、打击毒品犯罪的良好氛围。
记者:示范创建吹响了冲锋号,未来,汕尾将在哪些方面工作中持续发力,进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石磊:毒品预防教育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阵地建设是禁毒宣教的重中之重。目前,汕尾已建成硬件设施一流的市级禁毒教育基地,自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共组织参观学习400多场次,并在今年7月份承办了2023年全省禁毒普法宣讲团集训暨禁毒宣教精品项目大比武活动。在接下来的创建工作中,我们希望整合发挥优势资源,在禁毒宣教方面多出经验做法、多出亮点成效,力争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将在前期以打开路、铁腕整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禁毒精神,进一步强化禁毒宣传阵地和毒品治理体系建设,传承汕尾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海陆丰红色血脉,进一步深入挖掘具有汕尾特色的禁毒宣传资源,依托集教育、交流和培训三位一体的汕尾市禁毒教育基地,打造更多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现代化禁毒教育活动,推出“一条街”“一个点”“一堂课”红色禁毒宣传阵地,将本地“英歌舞”“渔歌”“盖仔狮”等优秀传统民俗艺术与禁毒元素融合,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汕尾品牌特色的禁毒宣教活动,走出汕尾,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 记者手记
走向新生
再到汕尾,记者怀着复杂的心情,重走了博社村。
这里曾是广东省“制毒第一村”,而现在已经看不到任何毒品问题留下的痕迹。村口崭新的大门路标、整洁有序的街道、热情好客的村民,无不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村里还建起了红色文化园,闲暇之余村民会到此处聊聊家常,了解一下最新的毒品知识。从大家的笑容中,记者可以感受到新生活赋予人们的幸福感。这样的转变也让记者感到安心,也有些许感动。
此行,记者偶遇了一位“熟人”——博社村党支部书记蔡龙秋,2014年至今,他推动并见证了博社村从一个“制毒村”变成“无毒村”,整个人从眉头紧锁变得信心满满。记者和蔡龙秋聊天得知,现在年轻人陆续回村创业,发展农业、养殖业;村里引进龙头企业,打造“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学校里的孩子也多了起来,暑期还有很多村里的大学生主动回来做志愿者,帮忙宣传禁毒知识。村里已经六年未发生制毒案件,三年没有出现过新增吸毒人员,他自己也很欣慰。
汕尾是全域革命老区,这片土地传承了敢为人先、依靠群众、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一个村子的涅槃重生,也让汕尾人重振雄心,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摆脱毒品带来的污名,在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的征程中,为这座城市赋予新的内涵、书写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