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辽宁省大连市正式交接入列,标志着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从此结束,具有里程碑式的战略意义。
2017年11月29日,全国大中城市都市现代农业经验交流会在大连召开。会上,农业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发布了《2017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在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上,大连市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位列第四。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商贸、旅游城市,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全市陆地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1万亩,海岸线长2211公里,海域面积2.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00万。
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谭作均和市长肖盛峰说,近年来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农业实现全面丰收、农村保持和谐稳定、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8亿元,占全省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60元,增长7.5%,增幅连续10年超过城市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据统计,2017年大连市农产品销往13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品种达到37大类。其中辣根、裙带菜产品占到世界市场的70%以上,肉鸡产品占到香港市场的70%。预计今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将达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以上;占到全省的70%以上,占到全国5%左右,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大连这艘农业航母已经从辽宁半岛启航,大连都市农业走向世界!
工业化引领,统筹都市农业顶层设计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城市并服务城市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人文多功能特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拓展和延伸。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连市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需要。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升核心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农业是重要基础,农村是重要区域,农民是重要力量,“三农”工作仍然是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需要。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标志着全市城乡统筹进入全新阶段,必将促进工业与农业互补、农村与城市互动、农业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协调、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
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多年来实施了以“多予不取放活”为核心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大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全市正在深入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的功能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相联系,走都市型现代农业道路,这已成为大连市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
大连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和《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立足大连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以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为着力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大连城市综合竞争力。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建设,围绕创建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北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的目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构筑了“三圈、两区、一带”的发展布局。
三圈:主城新城都市农业发展圈、黄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渤海城市组团都市农业发展圈。两区: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区、水源涵养地农业发展区。一带:滨海农渔业风情带。
大连市农委主要负责人说,按照“品种优良、技术高新、市场高端、产出高效”的总体要求,大连市以特色优质农产品开发为主攻方向,不断推动渔业、水果、蔬菜、畜牧、花卉五大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聚集发展工程、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产业功能融合工程,突出发展设施农业、海洋牧场、优质水果等产业发展,加强46项重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广应用标准化管理技术280万亩,培育了现代农业产业竞争新优势。
建成市级以上水产品健康养殖场109个、标准化果菜精品园214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场1403个、特色花卉生产园50个,建成全国最大的海参、扇贝、鲍鱼和大樱桃、蓝莓、蛋鸡生产基地。
三产业融合,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大连十大美丽乡村”“大连最佳乡村旅游景点”“大连农(渔)家乐十大招牌菜”的评选活动为大连市民所津津乐道,评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型业态,是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是现代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满足市民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截至2016年底,大连市已有农(渔)家乐1700余家(其中星级农渔家乐149个)、农业精品采摘园320个、农村休闲园区(农庄)95个、旅游示范乡镇40个。
2016年,大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565万人次,同比增长11.8%,综合收入达到91亿元。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大连市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新渠道之一。
2017年以来,大连市农委会同市旅发委、市服务业委共同举办了“大连市休闲农业规范提升年”系列主题活动,主要包括“3项评选、1场比赛、1次论坛”等内容,即大连十大美丽乡村、大连最佳乡村旅游景点、大连农(渔)家乐十大招牌菜的评选,以及大连美丽乡村摄影大赛和首届中国(大连)美丽乡村发展论坛。
经过自愿申请、县区推荐、网上投票、专家审核和网上公示等程序,最终认定甘井子区红旗街道岔鞍村等10个村为“2017年首届大连十大美丽乡村”,认定大连西郊国家森林公园等10个乡村旅游景点为“2017年大连最佳乡村旅游景点”,评选出大连农(渔)家乐十大招牌菜和100幅美丽乡村摄影作品,举办了以“乡土文化的复兴与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2017年首届中国(大连)美丽乡村发展论坛。
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大连市迅速调整工作思路,以五大理念为指导,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致力于农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探索。大连市农业基础雄厚,传统农业产业门类较全,“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自然构成和地处辽南沿海,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多种现代经营体系共同发展,初步形成了多业态复合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大连市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强化金普新区炮台、庄河市黑岛和旅顺口区长城3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设备改造、技术研发、品牌培育、质量监管、市场开拓五大提升工程,转型升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3960家、家庭农场231家。
筛选打造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典型10个。累计创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32个,培育农村创业创新经营主体1932家,挖掘农民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典型36个,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人员7254人,带动就业11.59万人,年营业收入达29.45亿元。
市场化运作,拓宽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
2017中国大连国际大樱桃节上,借力自贸区便利化举措,大连大樱桃首次出口港澳地区。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签署合作协议,对生产规模100亩以上的大樱桃园进行出境水果跟踪监管,检验检疫合格后直接销往香港、澳门,实现大连大樱桃率先与国际食品标准对接。
大连充分发挥港口城市对外开放优势,积极开辟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打造“互联网+特色产业”电商模式,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信息交流、物流配送和质量检测中心。
建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农村产地市场200多个、城市社区菜店400多家、果菜配送中心5个。其中辽渔国际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
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质农产品市场开拓工作,在2017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谭作钧、市长肖盛峰均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大连市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步伐;副市长郝明召开会议对全市农产品走出去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以加快推进大连市优质农产品由“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确保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为巩固全市出口农产品传统市场,开发新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大连市陆海空全面出击,一是走出去推介。先后组织全市农业企业参加美国西部食品展和第八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国际国内知名大型专业展会,今年通过展会达成的出口贸易额超过了5亿美元。
二是举办系列农业节庆活动。通过举办首届大连休闲农业规范提升年系列主题活动,继续举办金普新区、旅顺口区国际大樱桃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把500多万国内外客人吸引到大连市亲身体验农事、品尝农产品美味,直接创收超过50余亿元。
三是紧紧瞄准北京和上海两个对全球影响最大的国际性大都市,在两市创新性地举办相关推介活动。在北京京东集团总部举办大连优质水果线上线下推介活动,借助与上海农委对口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的签订,在上海市举办大连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会。
在大连市农委的强力推介下,2017年大连市大樱桃继苹果、油桃出口欧美和澳洲高端市场后,首次成功进入香港市场。同时优质农产品进军云南昆明和新疆乌鲁木齐等市场,填补了西南和西北边远城市没有大连市优质农产品的空白。
培育“互联网+”电商和微商平台,助推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走向海外。积极与京东、淘宝、微信等电商平台开展全面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涉农电子商务店铺已经超过800余家。2017年全市仅大樱桃线上订单就超过300万单,比去年增加100多万单,同比增长76%;通过电商销售大樱桃5.6万吨,占比40%,销售金额超过30余亿元。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供销合作联社”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