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供销合作联社 > 专题 > 综合业务 > 农资信息
湖北:提高农业产出贡献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2017-12-19 10:34
  • 来源: 农机化导报
  • 发布机构: swgxs
  • 【字体:    

    促进农民增收历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农民增收放缓所引发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米诺效应,已成为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我们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历时一年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广泛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农机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达26%,农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0.27元,农机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技术手段。

  湖北省农民收入的构成及变化

  2015年,湖北省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44元,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其中,工资性收入为3683元、占农民总收入的31.1%,家庭经营性收入为5281元、占农民总收入的44.6%,财产性收入为161元、占农民总收入的1.4%,转移性收入为2719元、占农民总收入的22.9%。2004年至2015年,湖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1倍,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3.88倍、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1.57倍、转移性收入增长39.6倍、财产性收入增长9.06倍。

  近年来,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由2004年的2052元增加到2015年的5281元,但其所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71%下降到2015年的44.6%。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实现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兴旺是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农机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分析

  调查组采用遗传算法分析2004-2015年间的湖北统计年鉴和湖北农机化年报数据,显示农机化对农业产出的年均贡献率达26%;通过建立2004-2015年间湖北省农机化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回归模型,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机化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农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0.27元。若湖北农机化水平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全省4000万农民为之增收逾108亿元,主要通过八个方面实现:

  (一)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作物实行机械化生产,在多个环节有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一般在1%-15%之间。油菜实行机播较人工亩均增产19.7kg,农机深松技术可使小麦亩均增产9%。

  (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水稻实行机械插秧约50元/亩,人工插秧费约120元/亩,机械收割约60元/亩,人工收割约100元/亩,仅此两项水稻生产每亩节约成本110元。

  (三)释放惠农政策红利,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以来,中央转移湖北购机补贴资金87.68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达500多亿元发展农机化,湖北逾150万农户享受到国家强机惠农政策的扶持。

  (四)拓宽农民从业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农机化的发展使机械替代了劳力,使更多农村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在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五)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农机作业服务是农机手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能为其带来可观的收入,机手年均收入一般在3万元以上,远高于农民的平均收入。

  (六)助推规模经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经营规模相对越大,农民或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就越高,而农机化的发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七)提供教育培训机会,促进农民增收。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机合作社成员相对于普通农户能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他们将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增收。

  (八)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机精准施药施肥施水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约化肥、减少农药残留、节约用水,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机械烘干可以提高粮食品质,精深加工技术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当前农民增收遇到的主要困境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6元、增长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25元、增长7.4%。相比2015年以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无论在增长速度上还是在绝对值上都慢于或少于城镇居民,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支撑农民增收的动能在衰竭,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出效益不高。一方面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物化投入、土地租金及利息和劳动成本大幅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受到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向挤压。据调查,2015年中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亩均利润仅为19.55元。

  (二)农业发展投入不足。一方面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补贴已接近甚至超过WTO所承诺的8.5%贸易“黄箱”上限,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已遇到“天花板”。另一方面农业投资风险大、回报率低,社会资本不愿意投资农业。

  (三)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机耕道老化损坏严重,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块有限,特别是丘陵山区田块小、分散经营,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技术难有用武之地。此外,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四海无闲田,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制约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

  (四)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不健全,农民获取市场信息资源滞后,农产品供求失衡,农产品“卖难”“买难”并存。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产业链太短,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位。

  (五)农民致富门路不宽。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支撑农民增收的两大来源,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人均耕地少,生产效益不高。而工资性收入方面,农民专业技能缺乏、对现代科技知识掌握有限,难有大的增长空间。

  (六)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的分散化居住结构和生产形式决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获取信息、政策资源的渠道少,导致农民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很难公平的参与市场活动和社会分工。

  (七)农机化发展不充分。截至2016年,湖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4%,总体上进入中级发展阶段,但农机化发展区域之间、环节之间、作物之间很不平衡,尤其是占全省国土面积70%的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仅为41.2%,且适应该区域的农机装备、技术、政策、人才和服务等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困难。农机化水平上不去,农村生产力提高就无从谈起,农业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农产品竞争力也就上不去,进而影响农业产出效益和农民增收。

  新时代发展农机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要目标任务。农机化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发展农机化建议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以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针对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大田作物机械化生产的短板环节,分作物、分区域打造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样板,着力提高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协调推进粮经饲、种养加、农林牧渔机械化,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坚实的机械化支撑。

  (二)在规范执行强机惠农政策上下功夫,以政策支持促农民增收。坚持绿色生态导向,规范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积极引导淘汰“变型拖拉机”和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机械,促进农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深入实施农机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作业补助,使地力得提升、农民得实惠。

  (三)在推广高效农机技术应用上下功夫,以科技支撑促农民增收。实施关键农机装备和技术科技攻关,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设施设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困局。强化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良田良机良种良法协调配套,提升农业全程机械化系统解决能力。

  (四)在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上下功夫,以服务共享促农民增收。加快培育一批骨干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抗灾救灾和应急保障能力。引导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企业,利用土地、资金、技术、机具等生产要素组建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使广大农民更好分享农机化发展成果。

  (五)在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上下功夫,以拓宽门路促农民增收。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提高农机化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离田、畜禽粪污处理等绿色生态农机化技术,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贡献农机力量;强化农机化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打造一支懂农机、爱农业爱农村的专业队伍,使农机从业者成为乡风文明的践行者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强化农机公共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行业组织化程度,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农机实践。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供销合作联社”网站,是否继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