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关怀版
网站支持ipv6
汕尾市人民政府
分享到:
增“颜值” 提“气质” 升“品质”——汕尾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 2023-12-11 15:04
  • 来源: 汕尾日报
  • 发布机构: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已是不少汕尾乡村美丽风景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精准靶向攻坚,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后配套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把一个个“整治难点”变成了“风景靓点”,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赋能添力,让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让美丽家园更富魅力、更有温度。

  新面貌:乡村“颜值”人居环境双提升

  近日,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东洲街道东三村,记者见到10多名村民正在对村内主干道、房前屋后等场所进行杂草、垃圾、小广告集中清理和绿化带修整。走在东三村的村道上,道路干净整洁,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院墙,院子前后花团锦簇,形成一个个“小公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

  东三村党总支书记魏信校告诉记者,以前的东三村乱搭乱建、卫生脏乱问题相对突出。为此,村“两委”将环境清理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发动党员、村民代表带头,每周开展一次环境整治,清理卫生死角,拆除村内道路两旁的违法建筑。随着村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村民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清洁、讲文明、积极上进的人多了,乱扔垃圾的人少了,不少村民还自发对村内卫生进行清理,形成了良好氛围。

  陆丰市南塘镇龙岭村兰湖自然村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示范乡村样板,为全镇村庄面貌再添“颜值”做好示范。兰湖自然村村民刘大姐感慨道:“这几年我们村变化真大,路不堵了,到处干干净净的,沿路还有各种花草,晚上还可以和几个朋友跳跳广场舞,带孩子出来玩一玩。我们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给自家的菜园‘添新装’。我先是自己动手,在自家庭院的墙边修了一排小花台,又陆续购买了几种花卉,兼职做起了村里的一名‘花匠’。”她告诉记者,现在自家的院子里已种了10多种花,一进门就能看到整洁的庭院与鲜花相互映衬,比城里还美。

  说起村里的变化,龙岭村村民郑先生深有感触。他称以前所居住的土房子,卫生条件差,今年政府把家门口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如今村里、家里的生活环境提升了,现在他的生活和城里人是一样的。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干路3440.3公里已全部完成硬化,农村支路已完成硬化1893.1公里,巷路已完成硬化3065.5公里,大大方便村民出行,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农村硬件设施的提升和完善使乡村有了“面子”,那么如何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留住乡村的“魂”,才是美丽乡村“面子美”到“里子美”的关键。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路径,切实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以创建“全国最干净整洁乡村”为目标,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农村厕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三大革命”为重点,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的“颜值气质”大幅提升。据悉,目前全市2974个自然村全部完成基础整治任务,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2048个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村以上标准,417个完成整村推进厕所改造提升行政村,1760个自然村数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日均处理乡村生活垃圾量约1248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598个行政村完成“三线”整治。

  新开局:老区微改造让旧貌换新颜

  老区微改造不仅是打造“城市魅力”的靓化工程,更是释放“城市温度”的民生工程。城区从人居环境卫生这一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情入手,让老城区生活功能配套更加完善、生态修复质量更加突出、区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发展活力更加凸显。

  城区新港街道聚焦绿美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全域风貌提升三项重点工作,坚持把美化绿化亮化作为提升环境、改善民生、助推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渔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了木材小区、缆厂小区、泰安小区、港口小区等10个小区的“环境三化”、垃圾分类、停车位(场)规划等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解决了老城区道路破损、管网堵塞、污水溢流、立面脱落等环境问题,惠及群众8000多户3万多人,让老区换新颜,焕发了新活力,提高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该街道还创新开展打造“红领巾一条街”“青年文明一条街”系列活动,全力助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聚焦新洲市场、汕尾中学、大马路、二马路等重点路段,对路面、外立面、绿化带杂草、枯枝败叶、烟蒂、白色垃圾等进行彻底的清理打扫,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提升,美丽宜居社区成效显著。

  美丽的社区,平整的道路,生活环境上切切实实的改变,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新港街道海港社区居民李阿姨开心地说:“现在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整洁明亮,干干净净,走在路上平平整整、看不到垃圾、踩不到积水,我们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舒心”。

  新动能:乡村振兴发展富民产业

  振兴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收入,促进村民增收,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海丰县新山村积极挖掘自身潜力,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如农会旧址、老灰町等革命遗址和烈士故居等,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主线,为游客提供了触摸历史的场所,也为新山村带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示,成为广东省首批“红色村”。同时,该村以寓教于乐,助力成长为主题,建设中小学生拓展实践基地和油占米种植基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中小学生拓展训练、新山油占米种植等产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和就业,不仅丰富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还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逐步实现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的梦想。

  新山村党总支书记吕湖泳介绍,该村对村内道路进行修整,改造下水管道,并立足村内资源优势,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为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与文旅综合体项目相结合,使乡村焕发了新活力,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休闲旅游,从而大幅提升村集体、村民分红收益。今年以来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在村开展党员学习约10万人次,在村开展中小学生研学约5万人次,油占米种植面积2000亩,亩产1000斤大米,村民人均年增加收入达5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300万元,增长85.94%,真正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农业增效。

  下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明珠一号”攻坚行动部署会精神,持续提升全市已规划建设的3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成效,着力提升示范带建设水平,形成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补齐示范带沿线村庄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建立村庄保洁机制,持续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加快推进农村“三线”整治、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推动乡村持续保持干净整洁、生态宜居。

  汕尾日报记者 高向荣 彭子珍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