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较好成效,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粤东片区第一名,陆丰市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海丰县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我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为全省推广的样板。如今,广袤乡村焕发新气象,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汕尾大地上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我市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坚持“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党建体制、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积极实践,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做好“党建+”文章,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紧紧围绕贯彻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在总结提升“美丽党建三十条”举措基础上,出台全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系列文件,全面贯彻落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3+1+7”模式,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2022年8月18日,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委书记李希、省长王伟中等省领导实地考察了解汕尾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农村基层党建、镇街体制改革、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充分肯定汕尾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打出一整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明显好转,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美好图景,强调要总结推广汕尾等市经验,更好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
2020年,我市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现行标准下12.21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13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33.91万元,3.57万名有劳动力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含就近就业),每人每月工资性收入达到3580元以上,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64.95元,比帮扶前翻了4倍,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市将“十四五”时期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好“民情地图”,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落实产业、就业、饮水、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政策,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此基础上,扎实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对全市40个镇、11个街道及陆丰市星都开发区下辖的村(居)委实现了全覆盖帮扶,累计下达驻镇帮镇扶村资金14.2亿元,抓实抓牢“六个提升”工作任务,突出补短板、促发展、抓提升,全面推进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粤东的小龙脊—陆河上护洋岭梯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我市立足汕尾特色优势资源,聚焦发展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围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绘制全市乡村产业发展图谱,打好科技创新、质量品牌、平台建设系列组合拳,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成功创建陆丰甘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海丰蔬菜和丝苗米、陆丰萝卜、陆河青梅、城区水产养殖等12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陆河青梅、海丰稻米、莲花绿茶、陆丰番薯、陂洋菠萝、博美萝卜、奎池油甘、晨洲蚝等一批拳头品牌,基本实现了“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我市通过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加大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力度,扎实推进省定“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充分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快农家乐、休闲农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文宿等新业态,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产业的新路子。如海丰县新山村、坡平村等“红色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将农会旧址、部队旧址、烈士故居整修等纳入规划,打造具有红色特色的新农村,游客络绎不绝,带动周边农家乐的发展。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4.3%,增速居全省前列。
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我市在全面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九大攻坚”行动,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推进农村供水、供电、信息网络、道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市统筹,县主体,镇、村、户落实的农村保洁管护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落实农户“房前屋后责任三包”制度,落实保洁员配置、网格化监管与领导干部包村等制度,将农村保洁管护工作纳入日常化管理,推动广大乡村实现从垃圾乱扔到回收有序,从污水横流到清水环村、从杂草丛生到花团锦簇的美丽蜕变。截至目前,全市2967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1541个自然村为美丽宜居村,431个自然村为特色精品村。扎实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市已建农村户厕338663户、农村公厕2600座;2181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收集,完成率73.50%;1028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34.65%。已建成并在运行的镇级垃圾转运站共35个,在建、升级改造的垃圾转运站13个,农村村庄保洁实现100%全覆盖,基本建立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2020年,我市创新开展“新地改”“新权改”“新金改”“新户改”“新经改”,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打造形成“5+2”农村综合改革体系,推动农村各类制度更加健全完善,进一步释放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把农村短板变成最大“潜力板”,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一方面,我市积极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新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如海丰县可塘镇上达村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按照“公司+村集体+村民”的新型产业合作模式,提出“股票树”产业发展模式,由村民以一树一股的方式入股村经济合作社,再由村经济合作社将荔枝树委托隆兴源现代农业科技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入股村民按股获取收益,实现集体与农户“双增收”。今年6月,项目首次分红兑现现金75817元,分发荔枝实物3094斤,折价后分红总额达9.7万余元。陆河县全国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探索“以地入股”“村企合作”“引资开发”等形式,盘活流转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宅基地改革与管理》刊登《文旅融合促发展,探索宅改新模式》一文推广我市经验。另一方面,我市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加大“三农”信贷有效投入,建立健全“三农”融资担保体系,在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开展农村物权抵押。如陆河县开展“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推动农户以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装备、贵重物品等风险可控资产作为抵(质)押担保物,为全省首创。同时,全面推进生产、供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改革,率先在全省完成市、县两级农合联组织体系建设,全市农合联会员超1000个。
▲2021年度广东省晚稻机收减损工程“弘科杯”晚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在我市举行。
在全省率先提出“乡村振兴示范带”概念,围绕乡村“五大振兴”目标,按照“一带一主题”的原则,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绿色山水、蓝色海洋、田园风光、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等优势,做好规划、建设、经营、治理“四篇文章”,将示范带建设成集美丽乡村、美丽农居、美丽田园、美丽通道、美丽产业、美丽民生、美丽动力、美丽党建等“八个美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以点带面促进全市乡村面貌和乡风民风聚变,为汕尾乃至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汕尾思路、汕尾经验和汕尾办法。今年我市推选了陆丰市以及陆丰“滨海走廊”示范带代表我市参加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以小组赛第一名成绩进入全省总决赛,进一步展现了我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亮点,集聚人气。在2022年4月16日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效获得了省有关领导高度肯定,汕尾谋划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经验做法被写入《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进行推广。
▲陆丰网红打卡点,金厢银滩“彩虹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