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卓科荣
红场星火胜灯海、玄武灵声传四方、南万椎涛郁葱葱、有凤来仪迎盛会……广东省第八届粤东侨博会11月16日在我市举行,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光荣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汕尾,以崭新的城市形象、浓烈的喜庆氛围喜迎八方宾客。广袤的海陆丰大地,盛装打扮,敞开胸怀,张开臂膀,拥抱来自海内外的乡亲和宾客。
粤东四市轮流举办的侨博会再一次来到了汕尾!这是发挥侨乡优势,汇聚港澳台侨资源和力量,提升粤东地区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水平的舞台;这是世界潮人与粤东四市乡亲欢聚一堂的盛典;这也是我市向各界展示“汕尾魅力”的一个平台。在此次盛会中,国家有关部委、省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粤东四市海内外潮人社团领导、知名潮商及潮籍人士,部分海外非潮籍及非华裔客商、专业人士,国内知名企业家代表,国内外媒体记者等500多人汇聚汕尾,畅叙乡情乡谊,共商发展大计,谱写汕尾携手粤东兄弟市谋求加快发展、打造粤东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华彩篇章。
党建引领筑堡垒
走进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只见一间间“红色老屋”修葺一新、错落有致,一幅幅手绘墙画美观新颖、引人入胜,一批批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作为汕尾8个省定红色村之一,新山村打出了一套“强班子、重培训、抓队伍、严管理”的组合拳,实现了从一个空壳村到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完美蝶变。
省定红色村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也变美了。该村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重点打造了周恩来在金厢革命活动展览馆等一批工程项目,全村干部群众全力建好红色阵地,讲好红色故事,转了村风、促了民风、聚了民心,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新山、下埔2个村变美的背后,是我市不断压实党建责任,以红色村扛旗引路,打造老区基层党建样本的生动写照。去年11月,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现场会在汕尾召开,充分肯定了我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
“坚持抓发展先抓党建、抓党建先抓基层。推动革命老区更好发展,关键是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市委书记石奇珠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近年来,我市树牢抓党建是“天职”和最大政绩理念,全面落实省委三年行动计划,坚持重心下移,大力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不断夯实基础、筑牢底板,以红色村扛旗引路,以“头雁”工程舞起龙头,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活力,乡村振兴有了源头活水,城乡面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尤其是通过集中精力打好重点村攻坚战、难点村歼灭战、软弱涣散村“换血战”,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坚决撤换一批“四不”村级党组织书记,基层反响极大,作风为之一新。
我市还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一批基层示范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同时,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三个方面功能“一肩挑”;同步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村官学历提升”行动“村推镇选县考察”,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融湾强带促发展
作为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带战略支点,做好“融湾强带”文章,释放老区政策红利,成为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组经济数据格外亮眼: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4.01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35亿元,同比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同比增长。
我市积极对接老区政策,创造发展新机遇。去年,《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同意正式印发,我市大力推动《规划》中提出的重大项目进程,形成了以电力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2018年,陆河比亚迪年产值超百亿元,信利TFT5代线正式投产,宝丽华甲湖湾电厂并网发电,特别是在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和海洋工程基地建设上,仅用短短一年时间就统筹中广核新能源、宝新能源等多家沪港深上市公司的合作,推动了2500亩海洋工程基地的规划建设,吸引了上下游产业链上优秀企业的竞相入驻,撬动千亿元投资建设500万千瓦容量的海上风电项目,粤东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初具雏形。
为做好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保障,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10多个产业发展扶持引导性政策,2018年为企业新减负约15亿元;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举措,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8%;出台市“外资新十条”,进一步强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整体通关时间压缩三分之一,实际利用外资6.9亿元、增长3%,总量位居粤东西北前列;出台“促进就业九条”,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11692人,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去年12月1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后重新挂牌,相当于把特区搬到了汕尾家门口,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完整的“飞地模式”。根据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
如今,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第“10+1”区,已迈入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的新时代,正按照中央、省、市精神和部署以及深圳全面主导、汕尾积极配合的原则,以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推进建设发展,努力打造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
我市一直高度凝侨心汇侨智聚侨力,把“打好乡贤牌”、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作为推动汕尾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香港、广州、深圳等地汕尾商会、行业协会的纽带和平台作用,采取乡贤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并举,多次赴产业转移重地敲门招商。2017年以来,汕尾成功引进产业项目170个,其中,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19个,开工建设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有97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9个,总投资额超过600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助力千企回乡计划,制定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十足的便利,以一带十、以十带百、以百带千,推动乡贤把更多的企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带回家乡、造福家乡。据统计,我市的旅外乡亲主要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市以来,接受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资赠物累计折人民币超15亿元,确认标准的侨捐项目有323个,先后四批评选“汕尾市荣誉市民”84位。龚俊龙、蔡锡亮、林国芳等一大批热心乡贤通过各种方式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建设换新颜
暮秋的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一群游客站在洁白无瑕的沙滩上拍照留影,连连称赞“真美”。金町村坐拥水清、沙细、浪稳、坡缓的优越旅游资源,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却天壤之别:碧海蓝天,浪花朵朵,游客置身其中流连忘返;花园式般的公寓,迎来了休闲度假的游客;村内高楼林立,鸟语花香,游人如织,欢笑声不绝于耳。
该村通过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完善多项制度,形成了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同时引进了保利金町湾旅游度假项目,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得益于项目发展的带动,金町村的房产租赁效益逐年攀升,群众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变好了,幸福感、获得感也得到提升。
金町村的变化,只是我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平安宜居城乡的一个样本。
近年来,我市瞄准“广东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全新定位,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在平安建设、城市建设、文明创建、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我市始终把人民群众对平安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作为改变汕尾营商环境和汕尾形象重中之重的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扎扎实实的行动不断改善社会环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2017和2018年,我市共接报刑事警情数量占全省的0.44%、接报治安警情数量占全省的0.6%,是全省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命案发案数保持全省低位运行。2018年全市连续“零双抢”天数达到260天,全年实现持枪案件零发案。在扫黑除恶方面,截至今年10月31日,共打掉涉黑涉恶势力犯罪团伙147个,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2145人,立案查处了一批涉黑涉恶犯罪问题“保护伞”,得到了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的充分肯定。
而多年棘手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陆丰自2017年3月后再没有出现制毒窝点,去年底摘掉戴了多年的禁毒重点整治地区“帽子”,同时从今年开始在全市部署开展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工作;持续30多年的碣石旧服装“洋垃圾”问题连根拔起,在全国打私会议上介绍整治经验;彻底解决了持续30年的影响市区交通秩序和城市形象的载客三轮车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深汕城际捷运开通运营,广汕高铁汕尾先行段动工建设,汕(头)汕(尾)高铁即将动工,龙汕铁路正在进一步优化研究线路走向。深汕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兴汕高速等项目有序推进,汕尾至香港海上客运航线谋划复航,汕尾机场前期工作正在开展……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建设,完善对外交通体系,构建“陆、海、空”立体交通格局。
建市以来一直未打通的红海西路,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全线568户665间房屋的征地拆迁,用一年时间建成通车;汕马路、通航路、香洲路、康平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全面拓宽优化,汕尾大道完成改造升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我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畅通起来。
如今走进市区,宽敞大气的城市道路、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错落有致的景观设施、花树掩映的园林绿化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已见雏形。2015年以来,市区累计打通“断头路”19条,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的16.89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33平方公里。
这番“颜值”与“气质”的提升,离不开我市创建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这两项“一号”民生工程的实施。2017年,我市高质量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仅一年后便在省文明委组织的年度测评考核中获得93.30分,综合成绩位列全省第一。“一月一主题”活动、“一线工作法”、发挥问责惩处“利剑”作用、倡导移风易俗等好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省文明委高度认可。
骄人成绩的背后,是我市举全市之力吹响创建文明城市冲锋号的努力。我市创新实施市、县、镇、村四级联创,对六个县(市、区)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面子”、“里子”两手抓,不断提高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围绕“干净、方便、安全、和谐”创建思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市和教育强市;在建医疗卫生项目达到57个,项目建成后每千人床位数可达到4.71张,超过省定目标4.43张的要求;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广东(汕尾)红色文化旅游主题系列活动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西秦戏晋京展演,随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不断增强,文明素质也逐步提升。
“软环境”特别是营商环境不佳,一直是汕尾过去给外界留下的不良印象。对此,我市深挖问题根源,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为导向,对标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45项,取消各项证明240项。同时,持续开展政务整治、正风肃纪行动,重拳查处“为官不为”“庸懒散拖”等问题,下大力气解决“中梗阻”“下梗阻”问题,2015以来,累计问责处理1700多人,并在全市636个曝光台点名道姓曝光,以强有力的追责问责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百米”。
营商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改善,有力提振了乡贤和客商到汕尾投资的信心,尤其是乡贤企业回汕尾投资兴业热情空前高涨,全市4个产业园区中,7成以上的产业项目是乡贤回来投资。
乡村振兴绘新篇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市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引领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擦亮红色底色,打造本地特色,通过重点打造8个省定“红色村”,大力实施“红色+党建”工程,同步推进村党组织示范建设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两个示范”建设,积极探索推开“党建引领、红色铸魂、绿色发展、振兴乡村”的经验做法,有力推动基层党员意识回归,让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振兴等工作更有抓手、更有依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变红色优势为精神动力,发扬光荣传统,奋力建设美丽乡村。
在省定贫困村“两个示范”建设和“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推动下,革命遗址众多、有着35名革命烈士的海丰县联安镇坡平村迎来了发展契机。通过深查细挖红色资源,该村重点打造了火炬广场、白马广场、农会馆、革命英烈纪念馆、红色故事雕塑等16个红色项目,全方位展现了坡平村的红色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红色底色的擦亮,带动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开展。坡平村依托深圳市龙岗区对口帮扶,创建面积200多亩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基地扶贫示范项目,发动有劳动能力的36户贫困户参与种植。
流水潺潺、草木成荫、曲径通幽……走进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处处生机勃发,游客络绎不绝。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螺洞村种上了万亩青梅,以梅为媒,大力发展种植、蜜蜂养殖和乡村旅游业。今年梅花节期间,螺洞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日均人流量达上万人次,通过农家乐、民宿、农产品土特产销售、体验项目等实现旅游总收入350多万元,乡村旅游正带动农民一步步跨上奔康致富之路,该村也由无人问津的小山村一跃变成著名的赏梅地。
坡平村、螺洞村的变化,是我市用红色基因传承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缩影。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脱贫攻坚才有活水的源泉。我市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等优势,大力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体系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活化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今年五一期间四天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打造七彩滑梯等旅游休闲项目和沉香特色产业;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挖掘保护利用独有的红色资源,做大做强红色产业;陆河县新田镇联安村打造以樱花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陆河县河田镇内洞村、圳口村种植莲藕500多亩,打造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陆河县螺溪镇欧田村携手央企华侨城,探索“企业+”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华侨城·螺溪谷;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发展100亩葛薯种植基地,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长效扶贫机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
一个个贫困村正抓住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契机,探索发展“红色+”扶贫、打造“绿色+”扶贫、构建“企业+”扶贫等模式,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萝卜、甘薯、生蚝、青梅、金针菜……如今在我市各地,在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各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一个个特色农产品正蓬勃发展,并乘电商的“东风”卖出好价钱,赢得广销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8个省级“菜篮子”基地,20多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农产品。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52元,增长10%,在粤东西北各市中增幅第一,全省第五;三年累计实现脱贫人口109060人,有劳动力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2元。
“美丽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变好了。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我市全域推进137个贫困村、543个非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万企帮万村”活动,发动11家企业结对14个省定贫困村,凝聚外出乡贤力量。目前,全市共建成58个镇(街道)垃圾转运站和4615个村垃圾收集点,854个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2684个自然村完成行政村通自然村道路路面硬化,1304个自然村建有标准化公厕,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红色精神的带动下,我市全覆盖建成55个镇街党校,牢牢扭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着力实施“头雁”工程,从外出乡贤党员、大学生党员中遴选一批优秀的代表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撤换调整一批“四不”村级党组织书记,轮训基层党员4期次近20万人次;选派200名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形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红色文化展魅力
我市虽然革命遗址众多,但大多散落在广袤的农村,而且面临着灭失、损毁的风险。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我市全面整理红色家底,对全市革命遗址和红色史料进行“拉网式”普查,抢救性挖掘保护革命遗址和红色史料,共审核13000多份基础性资料,形成红色历史及革命遗址资料5800多份,编印了《汕尾市革命遗址图册》。革命遗址数多达617处,数量居全省首位。
我市制定出台全省第一部红色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汕尾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从立法的高度规范并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相关工作。2017年以来,我市推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历史展览馆、周恩来渡海处革命旧址等9个项目列入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依托1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9个国防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我市众多革命遗址中,最著名的当属海丰红宫红场。为重新唤起海陆丰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对红宫红场进行升级改造,红宫红场因而获得国家4A红色旅游景区称号;我市还打造了长达2.1公里、全国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街”。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红宫红场所在地的海丰县共接待游客375万人次、比增11%,实现旅游总收入25.4亿元、比增24.2%,红色旅游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我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红宫红场、彭湃故居为龙头,以红色村为节点,串珠成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红色基因与文艺创作的相互碰撞,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我市组织创作了红色题材白字戏《革命母亲周凤》、皮影戏《碧海丹心》等文艺精品,还编辑出版《海陆丰农民运动》《海陆丰红色故事》《海陆丰革命斗争通俗读本》等书籍;同时还依托13个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定期向全市干部群众和各级党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网络,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中锤炼党性、提振精气神。
省第八届粤东侨博会虽已落下帷幕,但作为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的汕尾,肩负着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和360多万老区人民的重托,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奋力走好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为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