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陆河县东坑镇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水相依、绿路相拥、绿居相嵌、绿村相映”的新时代绿美乡村为目标,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绿美生态建设,积极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共建“美丽东坑”,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绿居相嵌”的东坑镇中心区。
建机制促长效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记者看到在东坑镇,镇街道路干净,商铺门前整洁,行人有序通行,街边种植的花草绿意盎然,不远处,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正在拾捡掉落的树叶。“现在大家都会自觉维护环境卫生,镇里的卫生环境越来越好了!”一饮食店的店主告诉记者,她平日里都会很注意店铺及门口的卫生情况,并且经常提醒顾客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大家一起守护美丽东坑。
东坑镇“以梅为媒”,推进绿美生态建设。
志愿者发放《环境卫生倡议书》。
据了解,该镇聚焦“建机制,促长效”,推进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管网全覆盖,深化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置机制。持续强化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畜禽圈养、建筑垃圾、牛皮癣整治行动。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念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各村(社)收缴居民住户环境卫生费,用于每月开展“卫生示范户”活动评选奖励等活动,实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通过“卫生示范户”评比活动,实现“创建一批,带动一批”的效果。在“卫生示范户”的带动下,原先对“创卫”认识不足、对自家及门前卫生要求不严的家庭,也都纷纷做好“门前三包”,自觉地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同时,由点到面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层层铺开。如,新东村成立了村志愿者服务队,日常协助镇村开展卫生巡查工作,形成“镇干部—村干部—志愿者”环境卫生工作良好闭环,去年一年就开展环境卫生志愿服务200余次。依托乡村大喇叭、宣传栏、标语、倡议书等大力宣传,在全村上下形成时不我待、真抓实干的舆论氛围。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积极发动广大乡贤一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齐抓共管的好局面。如,该镇榕江村上罗角自然村村道与省道337线交汇处的T字路口,因历史原因,该区域道路狭窄、最窄处仅有3米宽,道路安全隐患大,给群众生活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榕江村乡贤多次动员T字路口右侧一层楼房户主以及周边地块农户让地扩路,发动上游的大路、大溪、大新、丰田等村乡贤共同集资给予被拆楼房的房主一定的经济补偿,协调好周边用地,将该处道路从3米拓宽至7米以上,解决了道路安全隐患。去年7月,道路扩宽升级已完成,乡贤们助力乡村振兴的善举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四旁五边”植绿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
立足现有资源禀赋,该镇将全域划分为共光万亩梅园景观带、榕江源美丽生态花果示范带、尖山红色旅游观光带,立足“文旅名镇”发展定位,以“三带共兴”为目标,深入开展绿美生态建设。在推进共光万亩梅园景观带建设过程中,该镇发挥东坑得天独厚的“梅”资源优势,持续完善万亩梅园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在梅园路两旁种植桂花和枫树700株,完成新东至共光沿线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沿河两岸赏梅步道,实现“寒梅与绿美”齐头并进。同时,充分弘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坑地景等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东坑上屋地景文化体验馆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在推进榕江源美丽生态花果示范带的建设过程中,该镇积极培育“农业+”“生态+”新业态,建设大路田园综合体景区“网红打卡点”,推动绿美生态景点建设,打造榕江鹅卵石公园景点,探索“示范带+”发展路径,盘活大新闲置草地和天然梅园谋划建设婚纱摄影基地,优化丰田村桃花和稻田景观,持续挖掘沿线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实现“以景助农”。尖山红色旅游观光带则整合了沿线村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元素,将革命遗址尖山寺作为风景名胜区打造,建设公共绿地和绿美庭院,谋划完善升级富口至高树坪农产品运输道路,在福新村完善青梅物流仓储等基础配套设施,流转石塔闲置教学楼,谋划打造团建基地,形成一条集文化熏陶、产业发展、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红色旅游观光带,实现“以红融绿”。该镇还推进林业碳普惠项目,第一批为7个行政村带来约11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益,实现了该镇生态价值转化经济价值的新突破。
东坑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此外,该镇做活“绿色文章”,开展“绿美陆河,春满东坑”行动,持续提升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五边”绿化美化品质,深入开展“四旁”植绿活动,交织“山”“水”“林”“梅”等绿美生态要素,推进增绿、补绿、扩绿、见缝插绿、宜绿尽绿,形成“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景观;开展“植青绿·寄相思”活动,清明期间,在森林防灭火卡口设立树苗兑换点,免费发放树苗约500株,以“树苗”换取群众手中香烛纸钱等“火苗”,引导群众文明祭祀、登山植绿;开展“我为家乡种棵树,绿美东坑齐行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525人次种植秋枫、桂花和紫荆花1200株;在全镇范围内组织植树募捐活动,收到捐资12万元,认捐种植大叶相思树苗1150株,干群以拳拳爱心助力绿美东坑生态建设。
记者:彭伟栋
通讯员:曾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