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写风流 ——革命前辈刘志远同志二三事
-
2023-04-16 19:32
- 来源:
汕尾日报
- 发布机构: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大 中 小】
刘志远,海陆丰抗日武装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陆丰县委书记,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兼海陆丰人民自卫队政委,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六团政委,解放军东江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东方县委书记、万宁县委书记等职。1963年调广东省民政厅任社会处处长、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他离休后仍参与省党史、青运史的研究和工作,担任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1909年,刘志远出生于海丰县鹅埠大厦村(现属深汕特合区鹅埠大新村);1990年病逝于广州,享年81岁。 近日,记者前往深汕特合区鹅埠镇,探寻刘志远的红色故事。 赤石旧属海丰第四区,往海城要通过双弓岭、羊蹄岭,素有双弓天险、羊蹄峻岭之称,因其“一夫当关、万夫难攻”的地势,历来为兵家所注意。 1928年1月,白匪蔡腾辉突然以重兵攻占了赤石。蔡是惠东稔山人,任过粤军叶举部下的营统(即营长),东征胜利后,蔡带了一部分枪潜回大埔屯,落草为寇。被国民党收编后,乘机盘踞稔平半岛。此次出兵,意在扩大地盘。占领赤石后,蔡匪连日肆出搜扰抢掠,烧屋杀人,强奸妇女,无所不为,当地人民惨遭涂炭,民愤沸腾。海丰县苏维埃政权下决心收复赤石。时任鹅埠共青团总支书记的刘志远参加了战斗。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战斗打响之前,我方对蔡腾辉的兵力、部署作了深入了解,掌握到其总兵力约一千人,大本营驻赤石墟和金石寨村;在马头岭山制高点放一连军事哨,配有机枪和迫击炮。另外,在鲤鱼埔、楼下渡口、滩仔水渡口均有布防。 为此,我方出动红四师一个加强连,加上赤石农军共约一千多人,分三路于1928年1月28日黎明前全面包围赤石,誓将蔡匪彻底消灭。当时大雨如注、河水上涨,我方顺利进入指定阵地,受动员参加战斗的各村群众都备有海螺角、火把(有的还拿着铁盆当锣打),我主攻部队冲号一响,就点着火把,吹号角敲锣,齐声喊冲。敌人猝不及防、一触即溃,乱做一团,拼命夺路逃跑。我方乘胜追击,取得大捷,史称第一次赤石战斗。 刘志远曾经回忆说:“蔡腾辉左肩膊负了伤,还能走脱,主要是鹅埠谭海棠、刘三才(鹅埠赤卫队第三队领导)只知道鹅埠的大亚山谭公爷,而不知道有秋塘谭公爷,因而错登鹅埠谭公爷山,否则从秋塘谭公爷直插牛屎坳,那么蔡腾辉就没有路可跑了。” 1930年,由于叛徒出卖,时任两广团省委代书记的刘志远等一批人在香港被捕入狱,此后,刘志远以刘辉之名蹲了四年多监狱。 敌人先将刘志远押入香港上环“域多利”大监狱,后押往汕头,送进二马路一间最低级的拘留所。三天后,转押广州维新路伪公安局特探队的拘留所。期间,遭受种种非人折磨。1933年9月中旬被送进南石头监狱。 南石头监狱关了许多政治犯,因此地下党组织一直设法和“犯人”取得联系。早在1928年秋,有个别难友被营救出狱后和广州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地下党组织想出各种办法与狱中同志们接头,鼓励坚持斗争。经一段时间发展,难友们成立了秘密读书会,还逐步开展起文娱活动,如“下象棋”“行三”,自制玩具。 秘密读书会的作用是挺大的,刘志远回忆:“有一天,我们偶然搞到一期胡汉民主办的《三民主义》月刊,其中有一篇是挖苦蒋介石亲自到江西指挥围剿工农红军遭到失败的文章,嘲笑蒋介石为运输大队长,文章还列举了被红军缴去的枪炮、弹药等数字,说蒋介石很大方,不要红军收条……”难友们从中读到工农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鼓舞。 在当时,读书会成为难友们唯一的组织,也是为难友们持斗争的精神支柱。但是,要弄来书籍、报刊并不容易,而且难友们需要的书多数是禁版禁读的,公开是买不到的。当时,难友们时常托狱警代买东西,但必须要给他们20%的小费。有一个狱警叫黄兆平,是紫金人、讲客家话的,因刘志远入狱时自称是紫金人,与他说得上话,无意中拉近了关系。慢慢地,刘志远了解到黄兆平家乡组织过农会,他参加过少先队,受过一定的教育;大革命失败后,为了生活当上狱警。从他的言论中,刘志远发现他对当局不满,时常抱怨待遇低、生活艰苦等。有一次,刘志远托他买一份报纸,撕成几块,分散包东西进来,他同意了。这样,刘志远每天都设法叫他代买。于是,难友们隔天或隔几天就能看到新鲜报纸了。刘志远说:“有了报纸,就像有了新鲜的空气,精神感到愉快,斗争情绪愈来愈高。” 1944年底,上级派刘志远到陆丰搞地下党工作,任陆丰县委书记。组织上给了刘志远10万元国民党金圆券,要他在陆城东海镇开门米铺作掩护。按当时市价,10万元可买到250担谷,开起米铺来,门面还是不小的。 然而,当时国民党的威信已经扫地,金圆券发行不到两个月,就开始贬值,加上港币冲击,一落千丈。等刘志远抵达陆丰时,只能买到50担谷了。刘志远又犹豫了一下,结果连5担都买不到。刘志远着急起来,赶紧把这笔钱交给河口地下党员朱玉龄嘱他买柴炭,结果只买到3担木炭。生意做不成了,掩护成了问题,怎么办?为了革命事业,刘志远只好硬着头皮,化名刘彭城,以挑担度日的挑夫身份登记入户口。地下党员郑学龄在东海镇同华社帮刘志远找到一间房子住下来。屋主叫张再通,是个开明的小商贩,而邻居多数都是以挑盐为生的挑夫。于是,刘志远就扮成挑盐的挑夫。他回忆说:“挑盐头可不是好玩的啊,挑得少,不像是挑担赚食的,起码要挑上100斤,才像个样子。为了不暴露,只好硬顶,每次都挑上百来斤,由东海到河婆全程70公里,往返要4天。” 东海、河口、五云的地下党员看到刘志远挑盐,没想到他是打掩护,以为他生活遇到了问题,便主动秘密捐款支持县委。有的地下党员建议刘志远改挑“松香竹”,(因松香竹较轻,且由于当时没电灯,买不到煤油的人家都用松香竹。销路也好些。)刘志远也不说破,将各支部的捐款用来贩布,当起挑布贩子,更好地为革命秘密工作。
刘志远,海陆丰抗日武装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陆丰县委书记,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兼海陆丰人民自卫队政委,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六团政委,解放军东江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东方县委书记、万宁县委书记等职。1963年调广东省民政厅任社会处处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