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
汕尾渔歌,俗称“瓯船歌”,是广东汕尾各地沿海的汉族民歌,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汕尾渔歌内容广泛,充分反映了汕尾地区疍家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是疍民世代相传的民间口头艺术;汕尾渔歌曲调古朴优美,富于海洋韵味和浪漫主义情怀,是优秀的岭南民间音乐资源。1978年汕尾市城区新港渔歌队赴省演出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的亲切接见并给予好评;2016年12月22日至23日,赴省“庆祝建党95周年—渔民心向共产党”汕尾渔歌专场在广东省粤剧院演出;2017年被评为汕尾市12张文化名片之一;2018年10月30日至31日,赴京“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广东省汕尾市渔歌专场在北京民族剧场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
据文献记载,汕尾渔歌从宋代就开始传唱,元、明时期在沿海广为流传,清代渔歌传唱达到鼎盛时期,从沿海传唱到内地。汕尾渔歌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多种题材,用以抒发瓯船渔民在漂泊无定的水居生活和艰险的捕鱼生产劳动中的情感体验;陆上渔民在纺线、织网、造船、摇艇、补网等日常劳作中,也会伴随着劳动节奏情不自禁地哼起渔歌。美妙动听的渔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音乐家,民乐大师彭修文、钢琴演奏家刘诗昆、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和朱践耳等都先后前来汕尾采风,他们以渔歌为素材创作出: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姑嫂月夜守海防》、《军港之夜》、《春天的故事》、《春江谣》、《多情的东江水》、《十姐妹打靶》、小提琴教材《丰收渔歌》、电影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等作品。华南歌舞团还把渔民的民俗《娶新娘》编成歌舞搬上银幕。专家们称:“汕尾渔歌是民歌海洋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愿植根于大海的汕尾渔歌开枝发叶,唱向全国乃至世界。
施辰亮 摄
延伸 | 汕尾咸茶
汕尾咸茶是汕尾特色小吃,是招待顾客来宾,联系邻里的一个重要交流方式。一个地方的饮食习俗往往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这个区域的地方特色,海丰、陆丰和陆河因地理位置差异,吃茶习惯亦有不同之处,城区、海丰等地的人们日常喜吃咸茶。
咸茶的制作很有讲究,据清同治《海丰县志》记载:“妇女又嗜咸茶,茶少下盐,置瓦盆中,擂之千百杵,令成膏液,然后沃以沸水,下以炒麻……”咸茶,既作为经济方便的民间美食,又是一种聚人气的载体,深受老百姓的普遍喜爱,几乎家家户户备有制作咸茶的工具——牙钵和茶槌。经过擂制冲泡出来的茶水,清爽解渴,再配上花生、炒米、芝麻等、其口感芳香四溢,老少皆宜。闲来无事时,叫上邻里好友,三五成群,擂上一钵咸茶,拉拉家常,轮流做东吃咸茶,恰是一幅热闹又和气融融的民间生活图景。这一碗咸茶,是维系人们情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