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胜镇是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汕尾文化古镇,不仅有许多的风光秀丽且具有历史文化考古价值的名胜古迹,还保留了许多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捷胜泥塑艺术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说起泥塑艺术,我们的印象也许是在电视上看到老一辈童年里,在戏台边上,有个做泥塑的老人,用他的巧手和奇思妙想,捏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等。2012年,汕尾捷胜泥塑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汕尾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增添了一抹光彩。
捷胜泥塑作品。图/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集
说到捷胜泥塑,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历来是海陆丰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泥塑艺术的发展跟宗教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据说是明清时期,佛、道和多神崇拜信仰的日渐兴起及伴随而生的佛寺、道观、庙堂的日益增加,促使泥塑造像的需求量加大。一些寺庙的神像需要泥塑制作,有需求也就有供应,这让泥塑这一艺术更加普遍出现。同时,也促进了泥塑艺人工艺水平的提高,泥塑也做得越来越精致。
改革开放后,捷胜镇能工巧匠被压抑多年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是出神入化,颇受欢迎。海陆丰乃至粤东地区的神佛造像,多数出之捷胜泥塑工匠之手。旧时,随着大量中原居民的迁入,海陆丰的远古文化得以与中原文化结合,并经过碰撞、磨合、融和之后,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地方文化。
捷胜泥塑作品。图/腾讯大粤网
于是,各种庙会自明代以来便开始盛行。这便为捷胜泥塑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因为每年庙会期间,总少不了艺人为了生活而用泥土捏成的小泥人(俗称“土公仔”)卖给赶庙会者,而信众则将其在神前监烟后,作为祈愿平安的吉祥物送给孩子。久之,这些多姿多彩的“土公仔”便成了庙会卖点极高的泥塑产品。于是,专门制作这一工艺品的泥塑艺人便应运而生,并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制作神佛造像和历史、戏曲、神话传说人物塑像的工艺。
捷胜泥塑作品。图/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集
肯定有人好奇,这些活灵活现的泥塑艺术品是怎么产生的。其实,制作捷胜泥塑材料选用极为讲究,要选择细润又有粘性的土质,晒干打碎,用铁丝网筛过,再放入水中浸泡沉渍,并经过搅拌,在石臼中捣均,按比例加入棉花、细沙才能打制粗胚。
完成一件泥塑作品需要许多工序,泥塑作品制作全靠手工技巧,在手指达不到的部位 要借用许多自制的工具,如:用竹制成大小不一柳叶型的工具一套,便于勾、挑、抹、 搓等。因此,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需要倾注手艺者的大量心血,也正是有这些手艺传承者的付出,才让捷胜泥塑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
捷胜泥塑作品——关帝圣君塑像。图/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集
捷胜泥塑的经典代表作品有《妈祖塑像》(汕尾凤山祖庙)、《关帝圣君塑像》(汕尾关帝庙)、《十八罗汉塑像》(捷胜得道庵)、《观音》、《同寿图》、《海陆丰稀有戏剧脸谱》等,以简洁、夸张、传神为特点,具有海洋特色古韵的传统工艺。捷胜泥塑体现了当地能工巧匠数百年的文化接力传承,更体现了捷胜深厚的人文底蕴。让我们为这些默默奉献、积极传承泥塑艺术的民间手艺者们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