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规范推进PPP项目的建设实施,切实加强运营监管,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其中核心要求包括锁定特许经营模式、聚焦使用者付费和优先支持民企参与等。随着大量PPP项目逐步由建设期转向运营期,对PPP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显现。
强化初期绩效管理
开展PPP项目事前绩效评估,重在解决“立项项目优质与否”的问题。事前绩效评估属于定性评估,主要看项目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否符合立项支持条件等。
编制PPP项目绩效目标。在建设期,关键绩效目标通常包括按时按质完成项目建设、确保成本控制和高效的施工管理。此阶段需要确保按照合同规定完成工程并保障工程质量。在运营期,绩效目标通常包括保障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行和维护、实现可持续盈利、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运营期需要确保基础设施得到有效管理和运营,同时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在移交期,主要绩效目标包括确保公共财产的有序移交、合同的完整执行、承接方的能力保障。同时,保证项目可持续运营,并在移交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设定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期主要关注项目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质量指标和进度指标是核心指标。运营期的关注点主要是设施的有效运营和资源利用效率,其中运营效率是核心指标。移交期主要关注移交完整性指标,评估项目移交的完整性和资产的状态及可持续性,确保项目资产得到有效移交。
重视过程绩效管理
开展PPP项目绩效监控,要突出项目日常运行情况及年度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由于PPP项目涉及建设、运营和移交等多个阶段,绩效监控需要考虑多方面的指标和数据,包括财务情况、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社会效益等。应合理选择监控时间、设定监控计划,原则上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绩效监控。
开展建设期绩效评价,要突出建设期PPP项目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产出数量、质量、成本、时效和过程管理。产出数量要衡量项目完成了多少公共设施、设备或服务,或者提供了多少公共服务等。质量指标要体现项目产出的公共服务和产品质量,确保其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成本指标要突出项目建设期间所投入的成本,包括建设费用、运营费用、维护费用等,以及评价这些成本与项目产出的性价比。时效指标项目应体现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效率和及时性。过程管理是指通过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效率、合作协调、资源配置,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评估,确保项目高效有序进行。
开展运营期绩效评价,要突出运营期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运营成效和受益对象满意度,评价结果与按效付费直接挂钩。运营成效在PPP项目运营期内,要反映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实际运营情况,包括运营效率、服务质量、投入产出比等指标。相关内容包括服务覆盖范围、效率提升、成本控制等。此外,应定期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收集受益对象关于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满意度和意见反馈。通过问卷调研、投诉处理情况等方式了解公众或受益对象对服务的评价。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按效付费直接挂钩,可以激励运营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开展移交期绩效评价,要突出移交时效和成果。评价移交过程中的时间效率,包括移交手续、文件材料的整理和传递、移交流程的透明度和顺利度等。及时移交能够避免因为延迟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也有助于新管理方尽快接管并开展工作。成果评价主要反映移交后的实际成果,包括新管理方对资产设施的管理维护、对公共服务的延续和改进等,还包括原管理方在移交后的服务支持和跟进情况等。通过对移交的时效和成果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促进移交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交接效果的最大化,确保公共资产得到持续高效利用,有助于促进相关方的合作沟通,改善整体运营状况。
(来源: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