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关怀版
网站支持ipv6
汕尾市人民政府
分享到:
砥砺奋进七十载 老区建市谱华章
  • 2019-08-30 17:48
  • 来源: 市统计局
  • 发布机构: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18

 

汕尾市统计局编                       2019816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汕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地区,素有“善美之城”之美称,是广东珠三角连接粤东地区的重要支点城市。汕尾的前身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是“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烈士的故乡。1988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县、陆丰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立汕尾市,现辖市城区、海丰县和陆河县,代管陆丰市,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市管理)、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和汕尾华侨管理区。全市常住人口306.87万人,户籍人口363.50万人,共设54个镇(街道)、11个农林场和873个村(社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成就,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汕尾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67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920.32亿元,2018年汕尾地区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84.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1.7%。分阶段看,建市初期,我市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很小。198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3.01亿元,建市前的1979-198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建市后的前4年,1988-1991年年均增长11.8%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以后,我市经济进入了5年快速发展期,地区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25.70亿元增加至1996年的82.10亿元,1992-1996年年均增长16.3%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经济发展进入了6年的平稳发展期,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1997-2002年年均增长10.9%

 

  2003年至2013年,汕尾在这个阶段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总量由2002年的150.89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670.60亿元,突破了500亿元,2003-2013年年均增长15.1%,比同期全省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后,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趋缓,2014-2018年年均增长8.0%,比同期全省年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86元增加到2018年的30825元,增长了43.8倍,1979-2018年年均增长10.0%。其中2007年是个标志性年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0元大关,达到10051元;之后每5-6年实现一个万元台阶的跨越,2012年跨上20000元台阶,达到20517元;2018年更是跨上了30000元新台阶。总的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变动基本保持一致。

 

  财政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2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1.83亿元,增长了596.6倍,年均增长10.2%。随着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2018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1.92亿元,比1952年增加251.89亿元,年均增长14.7%其中,2018年用于民生支出195.80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7%,财政支出主要倾向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方面。

  二、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汕尾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步由“一三二”演变为 “二三一”格局。从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看,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市经济以农业为主。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2%,占比接近一半。之后产业结构调整逐年加快,其中2002-2004年每年实现一次明显的调整变化,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2002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之后,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2003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后一路上升,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自此奠定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4  1978年以来汕尾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图

  

 

农业结构持续改善。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1.4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19.87亿元,年均增长5.3%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总产值和渔业总产值占比均有所上升,种植业总产值占比由1988年的35.5%上升至2018年的38.8%,渔业总产值占比由26.0%上升至44.6%,占比接近一半。目前,全市建成了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果、蔬菜等集约化、规模化“三高”农业产品基地,形成了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2018年,创建了海丰蔬菜、陆丰萝卜2个省级农业产业园,新增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48家,复耕撂荒土地7.67万亩,食用农产品快检考核跃升至全省第3名。

 

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建市初期,汕尾提出“工业立市”战略,强调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进工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期,开始提出创办工业园区的理念,以产业集聚提高产业效益,目前已逐步形成电子信息、电力能源、新能源汽车、电气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金银珠宝首饰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行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发展战略,加快推进1+4”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全市工业化进程稳步前进。目前年产值超百亿的企业有信利光电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计划投资上千亿的项目有陆丰核电、陆丰碣石湾海上风电,项目都已开工建设。2018年,工业增加值为368.06亿元,比1978年增加367.17亿元,年均增长16.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978年的19.1%上升为2018年的40.0%,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产业层次不断提高,2018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7%25.9%,比2012年分别提高6.1个和6.0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2018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85.3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8%,接近一半,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金融业茁壮成长,存贷规模同步扩大,2018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40.46亿元,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4.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25.40亿元,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0.7%。消费市场日显繁荣。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2.36亿元,到了2018年,总额达到609.36亿元,年均增长16.2%。商品市场日趋完善,集体、联营、外资、私营、个体等商贸经营方式层出不穷,农贸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共同发展,沃尔玛等品牌零售商场陆续入驻市区,为零售市场发展增添了活力。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碧桂园、保利大都汇、恒大、星河湾、雅居乐等一批城市地标性建筑陆续建设,2018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37.56万平方米,是1999年的34.5倍,人居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旅游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形成开发“红蓝绿古特”五色资源的格局,截至2018年,全市共建成4A级景区和3A级景区9家,全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928.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1.88亿元。

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拥有第一条国道——国道324线(福州-昆明)汕尾辖区路段,到拥有第一条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再到拥有第一段铁路——厦深铁路汕尾段,交通基础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高快速路网建设全面铺开,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目标;铁路建设从无到有,取得重大突破,深汕城际捷运、厦深铁路开通运营,广汕高铁、汕汕高铁、深汕高铁、龙汕铁路前期工作启动。市政路网建设如火如荼,汕尾大道完成改造升级,红海西路建成通车,打破“半截路”僵局,东城路加快改造建设,汕马路、通航路、红海中路、红海东路、香洲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全面拓宽优化,旧貌换新颜。国道324陆丰穿城段改建工程、海丰莲花大道、陆河大道南段、汕遮路、华侨南三线公路等县区重要干道加快建设,形成缜密的交通网。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428.31公里,比建市初期增加4180.31公里,增长3.3倍;高速公路里程209.24公里,比1997年增加了98.14公里。公共交通建设日益成熟。2018年,公共汽车营运总量达2310.40万人次,公交车辆1424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1360辆,占公交车总数95%

邮电通信与时俱进。短短几十年间,邮电业务总量由1952年的0.002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87.89亿元。业务种类不断丰富,特别是自1998年邮政、电信分营后,在传统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衍生出许多新的业务增长点,邮电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网络电商发展迅猛,快递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4.67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4.2%。电话由奢侈用品转变为日常用品,移动电话用户由1994年的0.96万户增加到2018年的238.76万户,基本实现了人手一部手机。邮电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信息化的支撑和服务,也为新兴行业的兴起提供了保障。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随着“创文”和“创卫”活动深入人心,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和生态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彻底改变城乡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成功创建成为省卫生城市,获“广东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2018年,治理违建65万平方米,市区新增公交线路7条,公交准点率提高至95%。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率先在全省完成地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零”,大湖鸟类自然保护区内14家高位养殖场全部拆除,完成陆丰、海丰生活垃圾简易焚烧问题整治,基本完成奎山湖、奎山河黑臭水体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型以上湖泊水库、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100%。陆丰东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运营,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二期主体完成建设,启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与华润电厂合作推进污泥处置,碣石、螺溪、梅陇等7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行。2018年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6.00%,污水处理率为95.27%,分别比2011年提高36.0个和35.3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190.64公顷,绿化覆盖率36.0%,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园林城市”。

四、民生发展成果显著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渠道不断扩宽,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200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8元(2000年开始开展城镇住户调查),2008年迈上万元台阶达到11064元,2015年突破2万元达到20616元,到2018年达到26012元。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由1987年的2.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01.36亿元,增长了230.0倍,年均增长14.6%197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00元,2018年增加至63048元,增长了125.1倍。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贫穷到温饱,再从温饱到小康,城乡居民生活实现质的飞跃。2018年,全市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414元,其中全市常住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7489元,恩格尔系数为45.6%。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档次不断升级,冰箱、空调、移动电话、电脑、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2018年,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3.33万辆,是1992年的55.5倍,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20.59万辆。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5.50万人,比1988年增长57.9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06.79万人,比2001年增长98.9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扶贫工作持续推进。1992年,汕尾市贫困地区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扶贫工作渐上日程。特别是近几年来,汕尾坚持贯彻“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理念,推进资产收益扶贫、产业就业扶贫、政策兜底扶贫。2018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9万个,实现2.1万贫困人口脱贫,基本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不断夯实。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汕尾建市初期,总体教育水平低下,居民文化素养不高。1988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有27.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有18.1%,文盲比例高,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汕尾致力于“科教兴市”,不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引进华师附中、华中附中等示范性学校,建设市级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培养和吸引优秀教师驻扎本市,陆续创建了32个广东省教育强镇,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公办中小学课室多媒体电教平台全覆盖。2018年,我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3%,比1988年提高70.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7%,比1988年提高74.6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创新载体建设逐步升级,截至2018年,全市拥有市级企业研发中心87家,县及县级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1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97个,高新技术企业34家。创新主体培育渐显成效。2018年,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均实现零的突破,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PCT专利申请11件。专利申请量由2006年的241件增加到2018年的3719件,增加了3478件,增长了14.4倍;专利授权量增加了2366件,增长了19.9倍,创新创业氛围渐浓。

文体事业蒸蒸日上。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末,全市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6个,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实现了全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截至2018年,全市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省级29个,市级58个,西秦戏、正字戏、白字戏、汕尾渔歌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广东省小提琴艺术之乡称号。体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汕尾市全民健身广场、沿品清湖走廊健身园等大型广场相继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遍布城乡,全民健身热潮不断兴起。成功承办了2010年亚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及全国、全省帆船、帆板、国际象棋、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和武术等赛事。

医疗事业取得成效。深入推进医疗设施硬件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22万人,是1952年的10.2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53万人,是1952年的37.3倍。医院及卫生院床位数9171张,是1952年的92.0倍。总投资16亿元,建设规模800多张床位的中山大学深汕中心医院加快建设;总投资9亿元的市中医院已征地开工建设。市第二人民医院(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实现汕尾“三甲”医院零的突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新时代寻求新的发展,就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我们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的看到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照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全力完成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等紧迫任务。

展望未来,我们要以新中国70周年华诞为新的起点,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步伐,努力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以革命老区新面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附注:

11988年汕尾建市前有关指标的数据为海丰县、陆丰县汇总数。

2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工业、消费、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标数据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撰稿人:彭国行、胡馨丹

 

 

 分送:市委常委,副市长,市人大财经委,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市直有关部门,

各县(市、区)统计局。

汕尾市统计局办公室                  2019816日印发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