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上半年市场价格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认真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市场活力不断激发,物价总体稳定,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向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同时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监测市场价格变化,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障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上半年,我市市场物价形势总体平稳,主要居民消费商品供需正常,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平稳运行。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21年1-6月份,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各月同比分别为:下降0.6%、下降0.4%、上涨0.8%、上涨0.9%、上涨1.0%、上涨0.5%,累计上涨0.3%,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自高到低与汕头市、茂名市并排第9位,比全省上半年CPI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上半年CPI低0.2个百分点。
(一)食品类价格基本持平
我市2021年1-6月CPI中食品类累计下降0.6%,其中:粮食、蔬菜、水产品、蛋类分别上涨3.6%、3.3%、3.9%、1.4%;畜肉类、禽肉类却分别下降10.9%、2.5%。畜肉类价格的下行拉低了上半年食品类价格的上行趋势。
1、粮食价格波动不大。国内粮食库存充足,供需平稳,今年早晚稻最低保护价较去年各提高1元。从监测来看,受本地粮食供需稳定影响,上半年纳入监测的大米、面粉价格均表现较为平稳,与上年同期相比,大米价格呈小幅波动态势。如丝苗米3.22元/斤,同比上涨0.9%;珍珠米2.72元/斤、油粘米3.2元/斤,同比下降0.4%、0.9%;标准粉2.5元/斤,同比持平。
2、食用油价格上涨明显。上半年,受去年以来国外大豆等原料价格上涨推动,食用油厂商自2月份后开始多次上调价格。如花生油111.5元/桶、调和油57.6元/桶,同比上涨1.8%、15.2%。
3、猪肉价格前高后低直至触底。上半年,我市猪肉价格呈先升后大幅下降走势。1月份我市猪肉价格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高位,至月底受春节需求拉动涨至顶峰价格,后受国内生猪产能恢复,猪价持续回落,5月中旬以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收紧、季节性需求偏弱以及生猪集中出栏、进口冻猪肉增加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价格持续下降。6月15日,我市生猪平均价格跌至8.3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50.45%,肉联厂猪肉批发价11.06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48.37%,猪粮比价为5.76∶1,进入国家发改委《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设定的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区间。6月底以来,随着国家猪肉收储等“托市”调控措施的实施,猪价略有回弹。就整体而言,与去年同期相比,呈大幅回落态势,如排骨36.1元/斤、精瘦肉32.5元/斤、有皮上肉23.4元/斤、肋条肉26.1元/斤、同比降15.7%、16.7%、16.4%、18.4%。受猪肉价格下降影响,其他畜禽肉价格也随之呈小幅下行,如牛腱子肉56.1元/斤、牛腩44.9元/斤、鸡肉14.1元/斤、白壳鸡蛋6.4元/斤、鸭蛋8.2元/斤,同比降1.6%、4.7%、6.6%、3%、6.8%,仅带骨羊肉47.2元/斤、鸭肉12元/斤,价格同比略有上浮,涨1.1%、0.8%。
4、蔬菜价格小幅上涨。受拉尼娜气象天气影响,我市上半年降雨较少,本地叶菜的生产基本正常,2至5月蔬菜价格呈小幅下行走势,至6月随着降雨的增加菜价迅速回升,整体呈先降后升走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仍有所上涨。纳入监测的30个蔬菜品种中有14升11降5平,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2.4%,其中叶菜类下降0.8%,非叶菜类上涨5.1%,升幅大的有青皮冬瓜3.4元/斤、南瓜3.5元/斤、青尖椒5.5元/斤,同比上涨36%、40%、19.6%,降幅大的有大白菜2.6元/斤、丝瓜5.7元/斤、土豆3.3元/斤,同比下降16.1%、9.5%、8.3%。
5、水果价格以稳为主。受气候利好影响,去年秋冬以来,国内各类水果多为丰收,库存量较大,但至今年春夏期间南方干旱少雨,对新果上市量有一定抑制,导致多数水果价格较少波动、以稳为主。如香蕉3元/斤、葡萄8.1元/斤、西瓜2.6元/斤,同比均为持平;苹果5.6元/斤、梨4.8元/斤、橙子4元/斤,同比上涨5.7%和41.2%、下降21.6%。
6、水产品价格小幅波动。上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我市水产品消费尚未恢复至往年水平,呈供需两淡,除2月春节期间价格有较明显波动外,其他月份纳入监测的水产品表现多为平稳,各类水产品价格波动均较为平缓。从上半年来看,同比呈小幅升降,如带鱼24.5元/斤、草鱼9.1元/斤、鳙鱼9.7元/斤、罗非鱼8.4元/斤、基围虾28.4元/斤,同比上涨1.2%、7.1%、10.2%、6.3%、5.2%;黄鱼20.4元/斤、鲢鱼5.5元/斤、鲫鱼10元/斤、海虾45.1元/斤,同比下降5.6%、5.2%、2%、7%。
(二)燃料价格略有升降
1-6月,我市居住类价格累计下降0.1%,其中:水电燃料价格累计上涨1.5%。
1、瓶装液化气价格同比上涨。今年以来,受国外原油价格回升影响,我国液化气到岸价及炼厂出厂价均呈上升趋势,推动我市瓶装液化气零售价格同比上涨。上半年全市瓶装液化气(全市)95.9元/瓶(14.5kg,不含送气费),同比上升10.4%,其中:城区102.7元/瓶、海丰94.8元/瓶、陆丰100.2元/瓶、陆河86元/瓶。
2、成品油价格同比下降。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上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呈波动上升走势,12个调价窗口期仅3月有1次下调,4、5月各有1次不做调整,总共出现了9次上调。如89号汽油、92号汽油、95号汽油、0号柴油零售价格分别从1月的7455元/吨、7902元/吨、8350元/吨、6495元/吨上调至6月的8860元/吨、9392元/吨、9923元/吨、7850元/吨,半年汽油涨幅达到18.8%,柴油涨幅达到20.9%,与去年同期相比,汽油、柴油分别上涨26.2%、29.2%。
(三)疫情防控用品药品货足价稳
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上半年我市疫情防控各类商品货源充足,销售价格保持稳定,如:一次性口罩0.3~0.8元/个、消毒酒精(500ml)5元/瓶、消毒粉8.5元/包;疫情防控其它相关药品供应正常,价格均保持平稳,如:抗病毒口服液(香雪10毫升18支)25元/盒、阿莫西林(白云山0.25g/24粒)5.5元/盒、头孢拉定胶囊(白云山0.25g*20粒)7.3元/盒。
二、下半年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下半年价格保持稳定有较好条件,实现全年物价调控目标有坚实基础。从供求基本面看,我国经济整体上还处于恢复之中,主要需求指标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从供给端来看,生产供给保持较快增长;供求基本面不支持价格的大幅上涨;猪肉价格处于下行周期,对于CPI仍是下拉效应,且下游最终需求端消费复苏仍然较弱。从结构因素看,我国的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夏粮又获丰收,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足,食品价格保持稳定有较好的条件;工业消费品供给能力比较充足,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价格向消费品传导有限,也有利于价格保持稳定。从政策因素看,目前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相关部门还加大了保供稳价的力度,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促进价格的总体稳定。预计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带动需求持续增长、猪肉价格下跌态势趋缓、PPI上涨滞后传导影响以及翘尾因素增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下半年CPI将呈小幅温和上升态势,总体仍在调控目标内。
结合我市实际来看,我市市场容量小、物流渠道相对不宽、市场自我调节功能弱的现状短期没有根本性改变,群众在节假日集中消费,并对特殊时段市场副食品方面的价格波动敏感性也较强。预计下半年市场价格水平总体以平稳运行为主,但受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个别月份的波动幅度会比外围市场明显。
(一)粮食价格保持稳定。上半年我市虽然遭遇罕见干旱天气导致多地早稻无法播种失收,但从国内整体来看,我市情况应属个例,国内夏粮收成仍是丰收的好形势,预计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供应安全的政策调控下,下半年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二)猪肉价格进入缓慢下行周期。在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持续下行后,随着前期压栏大猪逐渐被市场消化,加之国家猪肉收储政策支撑,与6月底的低点比,生猪价格已自低位反弹10%-15%,主要是受仔猪历史成本以及大豆等饲料涨价影响,猪粮比价已由6月第四周的5.10∶1回升至7月第二周的6.13∶1,预计下半年生猪及猪肉价格以稳中盘整为主,间或呈阶段性反弹态势。
(三)蔬菜水产品价格将呈季节性波动。我市地处沿海,下半年台风天气频发。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国南海或将有多个热带气旋形成。随着沿海台风季节的到来,强降雨汛期等灾害性天气对蔬菜及水产品生产供应影响较大,受其影响,预计蔬菜、水产品价格将会出现季节性的较大幅度波动。
三、几点建议
(一)稳定猪肉价格,避免“价高伤民”“价低伤农”。 稳定的猪肉价格既关系生猪生产,又关系百姓生活,必须防止大起大落。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生猪生产调控方案,及时提供预警信息,对重点养猪场户进行救助,避免过度淘汰母猪。同时要在科学研判市场走势的基础上做好储备调节,及时发布市场供需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恐慌情绪,稳定市场预期。
(二)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力保障“菜篮子”“米袋子”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当前,疫情防控仍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粮、油、肉、菜等食品供应是非常时段保供稳价的关键,因此要有计划地增加我市“菜篮子”基地有效供给,发挥“菜篮子工程”在非常时段调控市场、保供稳价积极作用。
(三)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深入了解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价格动态,做好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信息,积极应对苗头性、倾向性、可能性市场价格问题。坚持不懈推行明码标价制度,严肃查处各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营造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