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地一辈子,还从来没种过这么好的地。”韶关仁化周田镇麻洋村垦造水田种植户徐大爷笑着说道,“以前这里都是荒地草地,没什么人愿意种粮。自打县里来人垦造了水田交给我们种,只要天公作美,年年都能大丰收!”盛夏时节,韶关仁化3000亩垦造水田飘出了阵阵稻花香。
韶关市仁化县垦造水田。
“沧海桑田”常被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它也侧面说明,要营造良田并不容易。近年来,广东各地通过垦造水田上演了一场“魔法”——连片的荒地、旱地在短短数年内变成了水田、良田,“沉睡”的耕地被唤醒。
今年7月,广东印发的支持晚造粮食生产12条措施中也特别提到,要大力推进垦造水田,确保完成2022年垦造水田5万亩的年度任务,已验收的垦造水田每年种植水稻一造以上。可见,垦造水田已成为广东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守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记者走访发现,要复制、推广这一模式,不仅要进一步加深各地乡村、群众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更要在垦造水田投入和种粮收益、乡村长远发展之间做好平衡,让垦造水田带来的效益真正反哺乡村振兴。
一路之隔,两种模样 垦造水田项目选址大有讲究
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各地要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补充相对应的耕地,以此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而垦造水田则是把土地性质为耕地的旱地开垦改造为水田。
湛江垦造水田。
位于湛江廉江市西南部的安铺镇是广东四大古镇之一。这里是廉江市重点推广垦造水田的地区之一。
“在实施垦造之前,这片水田就像另一边的荒地,长满了杂草,基本丢荒了。”廉江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股股长唐上影向记者介绍。
从安铺镇890乡道转进珠盘海村,一路之隔的两块农田形成了鲜明对比——一边是垦造好的水田,水稻生长良好;而另外一边则是野草丛生,被村民用来堆置杂物。
“旁边的这块土地很快也会实施垦造了。村民看到了垦造后的效果,参与的热情高涨。”唐上影说。
不过,并非所有的旱地都能垦造为水田。垦造水田项目的选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址科学与否也是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落地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要考虑地形、坡度、水源等因素——地形要相对平坦,还要保障灌溉水源充足;最好是借助水渠、水泵等水利设施,水源能够自流灌溉,这样可以极大降低灌溉成本。
相反地,如果灌溉水源甚至难以保障一季水稻的种植,或者灌溉效率过低,垦造出来的水田就很难通过验收。
梅州市丰顺县建桥镇垦造水田项目。
此外,为了做好垦造工程成本和种植收益之间的平衡,各地一般会优先选取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地块,用于实施垦造水田。
湛江市自然资源部门一名负责耕地保护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说:“一方面要考虑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需要,至少要让农业机械能够在田里转弯;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统一管理,也能摊薄种植成本从而提高利润。”
事实上,“连片保护”也是广东耕地保护的要求之一。今年6月,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强调要推动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
“生地”变“熟地” “沧海桑田”的漫长过程被压缩到数月内
目前,垦造水田工作正在广东稳步推进。除了过去几年全省垦造的30多万亩水田,到2023年,全省至少还要完成垦造水田15万亩。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已超额完成了5万亩的垦造水田年度任务,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广州白云区江高镇两下村、大石岗村垦造水田项目。
科学选址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棘手的几道难关。
首先是要提高村民的参与意愿。在广东乡村,不少农田被弃耕、抛荒的原因,在于村中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一老一小”难以承担农活的劳动量。
“有些村民思想比较守旧,宁可闲置不用,也不愿意将耕地用于垦造水田。”在安铺镇老马村,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常常要在前期的沟通、解释中投入大量工作,并通过已经启动的项目让村民看到实在的成果。
“村民一开始对我们的工作很不理解,认为千百年来庄稼人没遇到这种好事,心里有顾虑。于是,我们一家一家上门,耐心为他们讲解政策,特别是讲清楚能给他们带来哪些实惠。”韶关市仁化县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黄志文说,“村民们打消了顾虑,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
近日,云浮郁南东坝垦造水田早稻开始收割。
下一步,要把征收回来的旱地变成水田,则相当于要改良一块土地的土壤质量,难度也不小。
广东广基建设集团项目经理陈治统参与了湛江廉江多个垦造水田项目的施工,他介绍,水田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的方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广东,一个建设项目如果占用了耕地水田,被占用位置的水田耕作层、也就是适合用来耕种的土壤,需要剥离出来,用于其他地块的土壤改良。这种方法就像是土壤经历了一次“搬家”。
湛江廉江对玉湛高速项目和东环大道两个项目所占用水田的耕作层土壤进行了剥离,再运到珠盘海村、老马村等地,与垦造水田地块的土壤进行混合处理再回填,从而实现了土壤改良。
湛江廉江横山镇黄村垦造水田项目。
借助这一手段,旱地变水田的漫长进程已经可以被压缩到短短数月之内。“经过这种方法改良的垦造水田,作物生长效果明显好于没有用这种方法改良的地块。”廉江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林良忠表示。而且,由于剥离的土壤直接得到“再利用”,不需要再找地方堆置,这又省下了一大笔成本。
不过,完成了这一步,土地还只是“生地”,刚开始的种植效果会差一些。经过多轮试种、改造,“生地”才会慢慢变成质量更好的“熟地”。
算好“长远账” 有了耕地,如何确保有人种粮?
在前期工程完成后,垦造水田项目还要通过自然资源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的联合验收等流程,才能转化为水田指标。水田指标通过跨地区的交易,最终给项目所在地带来收益。
这一周期跨度有时甚至需要数年之久,因此,垦造水田无论对农村或者参与建设的企业来说,都是一笔“长远账”。
垦造水田项目的另外一项“硬指标”,是一年至少要种植一季水稻。单靠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收益并不高,这也不利于提高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因此,要推广垦造水田,更需要各地探索如何经营好垦造的水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让农村尤其是农民获益。
2017年度湛江市雷州市客路镇恒山村、塘塞村(一期)项目。
广东不少地方的垦造水田都采用了“稻——稻——薯”等轮作模式,即同一地块上种植至少一季水稻,再种植一季或两季其他经济作物。“一来冬天天气冷,不适宜种植水稻。二来通过搭配种植经济作物,种地收入也可以提高。”珠盘海村的一位村民说。
在江门市台山海宴镇华侨农场,由盐碱地垦造出来的水田除了试种海水稻,当地还积极探索“稻虾蟹共生”的立体生态混养模式。
土地变了样,农民的身份也往往发生了转变。原先分散、闲置的旱地通过垦造水田变成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各地乡村再通过培养种植大户或引进种植企业,将土地承包、统一经营,农民除了收取租金,还能到田里劳作,获得稳定收入;而种植大户或企业则是通过规模效益获取利润。
垦造水田获得的经济受益,又进一步反哺了乡村振兴,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
“前段时间暴雨天气持续,如果不是之前垦造水田时兴修了水渠,平整了道路,水估计就漫上来了。”廉江市横山镇南圩村黄村垦造水田项目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广东各地的垦造水田项目一般由地方政府与村民签订租约,在租期内由政府部门将耕地托管给种植大户或企业经营,经营者则必须保障种植粮食的指标。比如,在廉江,这一租期就是7年。但在这一租期到期、耕地交还后,农民是否仍愿意继续将耕地用于种植粮食?
汕尾海丰首期垦造水田喜获丰收。
对此,尽管唐上影等人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们仍保持乐观:“垦造后的耕地,租金已经从原来的每亩每年200元提高到1000元左右,再加上粮食安全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相信大部分村民还是会选择集体承包、连片经营的种粮模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自然资源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