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更适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宏观政策、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制度保障提升配置效率……多位代表委员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从优化产品服务、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热议促进金融活水更好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我们行推出了20款普惠小微产品,构建‘标准化+非标准化’产品体系。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已经连续两年超100%。”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罡向记者介绍。
四川银行对普惠金融的支持正是近年来金融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力度不断加大的缩影。数据显示,202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5%;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5%;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
展望未来,金融活水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仍大有可为。
一方面,应探索更适配的产品和服务。林罡认为,金融机构应聚焦重点客群,开发符合客户特点和需求的产品服务,从重抵押、重担保的授信模式向多维度全景式授信模式转变。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天府银行董事长黄毅看来,应探索并研发符合科技企业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科技保险、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认为,金融机构可考虑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给企业精准“画像”,帮助银行进行客户筛选、额度测算及风险监测等,快速审批贷款。
充分调动我国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汇集、支持薄弱环节,离不开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一系列政策工具已经出台,支持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此前透露,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代表委员认为,展望未来,多项政策工具仍有望创新出台。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产业政策方面可考虑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魏革军建议,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为科技企业融资降本增效,引导银行机构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探索建立科创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顾天翊建议,设计绿色金融专项货币政策工具。她认为,可考虑为符合条件绿色贷款贡献度高的金融机构,给予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等优惠,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同时盘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资产。财税政策方面,她认为可考虑征收碳税等有害物质排放税,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在养老金融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认为,立足当下,推动年轻人群积极配置个人养老金尤为重要,建议加大税收激励、 调增年度缴费限额、提升灵活度、降低选择门槛。
除政策引导之外,从长远看,完善制度保障对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其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多位代表委员建议,修订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完善体制机制,更好保障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金融方面,魏革军认为,为支持更多资源汇集到科技创新这一领域,可考虑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构建权责明确、上下协同的专业化条线型组织架构,建立独立核算与差异化激励考核的管理制度。
在绿色金融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建议,从国家层面确立转型金融标准,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顾天翊建议,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碳排放指标收集和测量体系。搭建完善的企业维度绿色指标体系,并与企业工商管理和征信管理相结合。
在数字金融方面,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看来,应建立健全公共数据集中开放共享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合规流转实施细则,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同时,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督评估机制,加快研发基于数字技术的监管工具和监管平台,对大模型算法、应用场景等加强监控和防范。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代表委员认为,应多措并举提升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在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的同时,绷紧安全弦,避免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金融工作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