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交通运输局 > 专题专栏 > 文明创建工作专栏
追求文明蔚然成风—— 汕尾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动市民素质提升
  • 2021-09-13 12:10
  • 来源: 汕尾手机台
  • 发布机构:
打印

□汕尾日报记者  邓良琼  陈思明

创文,群众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自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行走在大街小巷,每天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人行横道上,机动车主动停车礼让行人;公交车上,年轻人争先给老弱妇孺让座;旅游区内,市民自觉遵守秩序爱护设施;聚餐活动中,“舌尖上的文明”融入日常;村居社区内,家庭和谐、邻里和善、社区和美;移风易俗中,“红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从繁华城市到宁静乡村,我市把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市民自觉提高主人翁意识,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如今,市民讲文明、重礼仪,守公德、乐助人,追求文明在海陆丰大地蔚然成风。

善文化

以红色精神滋养人

今年“五一”期间,汕尾渔歌、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轮番在市区品清湖善美广场登台献演,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赏,博得他们阵阵掌声。连续4晚,我市在此举办“活力品清湖 百姓大舞台”。红色故事、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深深地嵌入了观众的心里。

几乎每个月,我市都会举行不同主题的文化惠民系列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以及“善美讲坛”“惠民广场”“百姓舞台”“文化长廊”“文明驿站”等为载体,积极展示善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文化生活和人际交往需求, 繁荣基层文化生活。

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只是我市常态开展文明培育的一些缩影。近年来,汕尾坚持以文化人,深入打造“善文化”内核与标识,大力弘扬为了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大善”,为了社会进步与事业发展的“中善”以及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小善”和遍布身边、触手可及的“微善”,用活红色资源,全面加强市民文明风尚培育,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我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以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微党课进渔村送渔民”“大榕树下讲党史”等特色活动,让市民从中受教育、得启发。同时,创新载体、丰富形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在全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靓丽“风景线”。

善力量

以先进典型鼓舞人

今年8月21日,在城区东涌镇碧桂园社区,一个手拿宣传单的小小志愿者身影吸引了居民的目光。他叫任任,当天,他认真地为社区内过往的行人派发交通文明宣传单,虽然才6岁,但他已经是志愿服务队伍中的小名人了。他的志愿者红马甲成了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我市全面开展创文工作以来,遍地开花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渐成为汕尾的文明基因。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将文明精神传递给每家每户。抗击疫情过程中,他们或坚守一线防控疫情,或参与防疫宣传引导,或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做到“出钱、出力、出智,联责、联心、联手”,真心实意为民服务。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市以“和谐”为目标,构建人人参与的教育引导机制,常态开展“汕尾处处有雷锋”“小手拉大手”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善美好人”等典型选树宣传活动,擦亮“善美之城”城市品牌。近年来共选树“最美人物”系列典型57名、道德模范10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时代楷模”彭士禄、全国道德模范陈如豪、“中国好人”郑水顺、“拾荒妈妈”郭祖洁、“南粤新乡贤”龚俊龙……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温暖人心;他们的精神充满力量,催人奋进,潜移默化地鼓舞着汕尾人民,让“汕尾处处有雷锋”落地生根。

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善力量的推动下,先进典型在我市不断涌现。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时刻,汕尾18名“最美”医护人员闻令而动,义无反顾踏上驰援湖北的征程,展现了新时代汕尾人的良好形象。在陆丰突发疫情的关键时刻,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快速的行动、最稳妥的措施有效控制疫情,取得良好效果,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善实践

以移风易俗倡导人

“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我们年纪大了也不方便做饭,现在村里有了食堂,营养又实惠,真是为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城区东涌镇东石大陂头村的叶老先生经常到村里的爱心食堂吃饭。在这里,他可以和其他老人们一起聊天,感受集体的关怀和温暖。

我市深化拓展文明实践,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礼堂+村史馆”融合发展,探索建立政府社会双向互动参与新时代文明创建新模式,在市级层面探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在村级层面倡导设立“关爱基金”、兴建“爱心食堂”,让“人人公益”成为时尚。据悉,全市目前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实践所51个、实践站617个,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高质量打造7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点。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各种风气一天比一天好,大家都看在眼里乐在心上。“以前我们村谁家要是有红白事,就要大摆宴席,存在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现在有了红白事理事会,这些年的婚俗陋习就有了明显转变。大家也不再攀比了,而是关注谁家评上‘文明户’。”陆丰市西南镇安溪村村民林柄笑着说道。

我市各地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通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谱写了真心为民、全力惠民的温情篇章,推动“红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成为汕尾新风尚。

城区东石村设立关爱基金发动爱心人士捐款集资,让村里的一项项公益事业开花。陆丰市碣石镇创新建立“党建+移风易俗”工作机制。海丰县“红白十条”解开人情枷锁,红事份子钱、白事奠仪大幅下降。陆河县把推动移风易俗与村规民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红海湾开发区联合爱心企业推动爱心食堂建设长流水、不断线。华侨管理区推进绿色殡葬改革成效显著……

如今,我市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各地讲排场、比阔气的少了,做公益、献爱心的多了,庙会、宗祠活动的丁口钱也不强摊了,清朗的新风在汕尾这片红土地上劲吹,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交通局”网站,是否继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