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省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五年以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近五年以来,我局切实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强力促进信息化发展,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运行主要指标全面飘红、重点工作亮点纷呈。
(一)工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7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68亿元,比增11.4%,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2018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9.56亿元,比增11.8%,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2019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17亿元,比增8.6%,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2020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11.16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2021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1.45亿元,比增21.5%,排名全省第1位。截至2021年,全市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38.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9%。三次产业结构为13.6:38.7:47.7,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2017-2020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从2017年的0.5%飙升至11.4%,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全市先进制造业从2017年的1.8%提升到2021年的23.2%,提高了21.4个百分点。2022年1-8月份,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13.4亿元,同比下降5.7%,降增速排名全省第19位。
(二)工业有效投资稳步扩张。2017年,全市工业投资比增53.3%,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2018年,全市工业投资比增3.3%,增速排名全省第10位;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比增11.6%,排名全省第6位。2021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83.08亿元,同比增长27.4%,排名全省第6位。2022年1-8月,全市工业投资214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排名全省第11位。在此期间信利集团产值超百亿且实现正增长,中广核、明阳职能、中天科技、天能重工等海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已顺利投产,2021年实现产值近100亿元;汕尾比亚迪实现增资扩产,红草比亚迪由于疫情原因,顺利转产,成功引入上下游企业弗迪电池并于2022年初实现投产,截至今年8月份已实现产值22.5亿元,在汕尾的四家比亚迪公司2022年产值可突破100亿元;陆丰康佳(康源半导体)已于今年投产上规,1-8月份实现产值3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此外,威翔航空首架双人飞机落地,众恒科技智能地毯织造两条生产线投产,国润纺织、天贸新能源科技建成投产,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迅猛上升后有所回落,前三年连续排名全省前6位,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其中,2017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9.9亿元,比增70.8%,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2018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95.04亿元,比增9.1%,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2019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36.52亿元,同比增长43.6%,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34.5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4位;2020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5.74亿元,同比下降44.5%,排名全省第18位;2021年完成技改投资56.6亿元,同比下降25.2%。2022年1-8月全市技改投资29.35亿元,同比下降11.3%,增速排名全省第11位。
(三)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我们以提升制造业产业能级为主题主线,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打赢产业发展大会战,积极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截至2022年8月,全市产业平台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36亿元,已签约引进项目共计310个,在建项目98个,建成投产项目137个,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成效明显。一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各产业平台充分发挥园区投资开发公司的平台作用,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着力引进银行表外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截至2022年8月,全市产业园区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达136亿元。2022年1-8月,全市产业园区共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5亿元,园区市政道路、商贸物流、生活设施、文体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快速推进,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二是产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市产业平台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大会战和“项目双进会战年”的工作部署,建立了重点项目“1+5+X”机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2022年1-8月,全市产业园区新引进产业项目31个,新动工项目22个,新建成投产项目19个。园区开发建设资金、新动工项目和新投产项目三大园区主要指标均按时间进度完成了预定目标。三是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夯实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园区产业聚集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延伸。红草产业园围绕信利半导体、比亚迪电子等龙头企业,大力打造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正在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陆丰园依托“链主”企业康佳半导体,引进电子信息上下游产业,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康源半导体、诺斯特已相继投产,晶源光电正在安装设备中,预计今年试产投产;陆丰临港产业园(海工基地)依托海上风电产业,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逐步做大做强。明阳智慧能源、天能重工、南海海缆、长风科技等重点企业相继投产,形成较为完整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四是产业平台体量逐步做大。截至2022年8月,全市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已开发面积4.91万亩,其中,高新区、海丰及陆河产业平台开发面积已达万亩以上。积极推动红草集聚地升级省级产业园区工作,探索一园多区发展模式,拓展现有产业园区发展空间;着力推进东海岸石化产业园加紧规划建设,打造国家新材料新能源创新基地;加大力度协调指导陆丰产业园做好扩园前期工作,推进陆丰临港产业园尽早纳入省级产业园区管理。
(四)数字经济领跑发展。近年来,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4921个,市城区、各县区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基本实现5G网络覆盖,5G+智慧园区、5G+智能工厂等应用场景逐步开展。电信业务总量连年高速增长,2022年1-8月份,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3.68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市百兆以上光纤接入用户已超九成,加速建设5G+光纤双千兆光网城市;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通光纤和4G网络比例达到100%,农村和城市实现“同网同速”。近三年来,全市超100家企业实现了设备上云、能耗可视化、生产协同管理等项目建设应用;汕尾高新区大力推进“5G+”智慧园区建设;海丰生态科技工业园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城乡“数据鸿沟”缩窄,2017年,通过国家第二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完成贫困村光网建设。2018年,4G网络和光纤网络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和4G网络村村通。2019年,已将光网和4G网络进一步延伸至自然村,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到户覆盖率达100%,4G覆盖率达100%。以汕尾高新区为核心,重点打造承接珠三角数字经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转移主平台。截至8月份,全市引进数字产业关联项目共20个,总投资约89.4亿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慢、底子薄、基础差,现代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链不完善,发展模式单一。我市革命老区作为欠发达地区,产业底子基础差,产业发展起步晚。目前,落地汕尾地区的上市公司、大品牌、高新技术企业较少,项目带动能力比较薄弱。产业链不够完整,产业链构建主要依赖信利,全市规模企业数量少,产值低,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科技实力不足,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竞争优势不明显,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
(二)产业结构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产业层次来看,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层次偏低,“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较为突出,缺乏开发及设计能力、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零部件的配套能力、产品质量的检测能力等等。从产业链整体结构而言,产业体系上下游产业缺乏高科技龙头和专利大户,核心竞争力相对不足,核心竞争力不足,像工作母机、各产业用的专用技术设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等投资产品也是依赖进口,薄弱环节明显,大部分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企业“品牌理念”尚未树立,产品“品牌效应”尚未打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属任重道远。
(三)产业用地困难比较突出。一方面,用地指标受限。在国家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背景下,土地供给困难和用地需求增加,加之对土地报批方面前瞻性不够,未尽最大努力处理好土地的收储与申报关系,造成产业园区工业用地储备不足,难以完全满足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另一方面,用地规划调整难。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一些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山坡地等)开发使用,需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时间较长、手续繁琐。
(四)技术型人才缺口大,人才引进难。近年来,我市产业蓬勃发展,技术型企业逐步落地,逐步摆脱原有产业链低端,人才层次偏低的发展模式。但是,我市历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回流人数少,本地技术学校培养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少、开设专业少。而且,企业工资待遇竞争力不够,导致普通工人也存在一定招聘难度。这极大影响企业壮大经营,限制了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代产业体系,今后五年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发展基础和潜力,加强空间引导与管制,推进全市制造业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对接,支持各地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加强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促进制造业资源向“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等各类开发园区集中,引导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为核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和陆丰海工装备基地为两翼,培育壮大南部沿海临港制造业发展带、中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北部绿色制造业发展带,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二)构建开放合作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化嵌入协同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深圳合作区拓展区窗口效应,推动深汕合作区拓展区主动承接深圳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和优质产能扩张。重点布局半导体、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大力拓展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服务,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化基地和集成应用示范区,使深汕合作区拓展区成为深圳先进制造集中承载区,同时使汕尾成为深圳完整配套区,形成深圳负责科研和管理,深汕负责生产环节,汕尾提供零部件生产的配套完整的产业发展模式,促使汕尾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从生产环节到产业链条转移,到生产体系构建。另一方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发挥自身作为珠三角辐射粤东战略支点的作用,利用交通区位、土地空间、海洋资源、人文人脉等方面优势,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积极吸引大湾区发展要素向汕尾流动,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加快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环节和发展要素,形成产业关联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沿海经济带发展新格局。
(三)打造三级联动产业平台,夯实工业经济发展载体。以圈层拓展、网络连接、点面结合、区域一体为方向,强化各产业平台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形成产业联动、功能拓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构建市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大平台、县级“千亩百亿”产业集聚区、专业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三级产业平台。一是做大市级大平台。依托现有产业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六大“万亩千亿”的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结合产业基础,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工业园区积极向省申报加挂“特色产业基地”牌子。加强产业链图谱研究,主动嵌入全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开展精准化、产业化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链主”企业。二是做强县级产业集聚区。重点依托陆丰东海经济开发区、陆丰河西工业园、马宫海洋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加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面开展新一轮招商行动,促进电子信息、电力能源、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等制造业加速集聚,积极争取重大创新平台落户。三是培育中心镇专业镇。加快专业镇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加大对专业镇开办专业市场、举办博览交易会、注册集体商标、推广地域品牌、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打响“可塘珠宝”“梅陇首饰”“公平服装”“甲子五金”等专业镇集群品牌。
(四)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力抢抓数字经济“风 口”,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保 5G 基站和智慧杆塔建设用地,合理预留布局新基建设施建设用地。建设“明珠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布局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构建超级算力和存储平台,培育发展信创服务器、存储设备、数据中心配套设备等大型设备制造产业,发展数据清洗与标注、动漫视频渲染、人工智能计算服务等大数据服务业,拓展数据加工、运营管理等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开展数字化转型,发展云游戏、智能呼叫等产业数字化应用,着力培育融合应用创新产业。加快数字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创新和推广,培育与新型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智能物流、智慧医疗、网络教育等“互联网+”新业态。
(五)全面深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阻碍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建立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机制。开展“亩均论英雄”专项行动,实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加快形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标准、统计、评价等工作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实现差别化配置。畅通产业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畅通港澳及海外人才来汕尾工作通道,在职业资格认定认可、子女教育、商业医疗保险、停留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研究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数据产权确权、数据隐私保护的制度规范,推动相关企业参与数据要素汇聚、流通、交易和产业化发展,统筹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和标准化建设,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创新数据要素治理模式。
汕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10月8日
主办:汕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04号
粤ICP备05063439号 网站标识码:4415000052
联系电话:0660-3365889 地址:汕尾市城区汕尾大道南工信大厦
版权所有:汕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技术支持:南方报业集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