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干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
一、兰之“芳香”
“手培兰花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这是古人写的一首咏兰诗,它对兰花作了生动的描述,其中道出了兰花之“香”是兰花的最大特点,其香色清绝,素心香远。兰花因其香气,自古被称为“香祖”、“国香”、“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咏兰香、称兰香、赞兰香的人多不胜数,有些文人雅士更是以兰香的脱俗而自勉。孔子曾对着隐谷中的香兰喟然叹句“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隐谷中香兰独茂,却以众草为伍,虽香而孤,草丛而芜没。在孔子看来,兰花的香是别样的、独特的,当之王者而无愧,又以此香暗喻了芬芳袭人,然曲高和寡、独茂壑谷的风格,以此来喻人又喻己。
在中国近现代也有很多诗句都是称赞兰香的,如陈毅元帅有诗云:“幽兰在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遇。”齐白石的《兰》:“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风吹叶倒斜。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
二、兰花乃君子
“生在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二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不仅发现兰花,而且写下流传千古的赞美诗。兰花以质朴纯真的品质,健美俊秀、千差万别的风姿,素雅内向、含蓄不露的品格,无私奉献的独特幽香,坚强屹立、不怕狂风暴雨、残雪酷霜的斗争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被称颂为“花中君子”。
兰花是大自然的杰作,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喻。中国兰文化渊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历代仁人志士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在赏兰品兰的过程中悟出了一种融华夏的道德修养、人文哲理之妙谛,因而,兰有国香、人格之花、民族之花的美称。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可说是兰文化的奠基者。《孔子家语》有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因此兰溶入儒家哲学思想而开始了一代又一代地沿袭着后人,并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德行之中。
此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关兰的辞章迭出,还频见于历代典籍的诗、词、赋中,如三国时期的稽康、晋代的陶渊明、唐朝的李白、杨炯、杜牧等都留下了关于咏兰颂兰的不少名篇佳作,华词丽句。上承屈原,下启李杜的陶渊明,他的《幽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韵味深长,朴雅含蓄,是流传至今的名篇。到了宋朝,直接以兰为题咏兰颂兰的诗词歌赋更是屡见不鲜,可见在诗人笔下,虽是同名咏兰,但表现兰的方式、含义却各有异同。
三、兰之“秀质”
“金声玉韵,蕙心兰质”这是描写兰花秀质的诗句,对于兰花的秀质也是很多人所欣赏的,正如蕙质兰心一词,通过兰花品质来比喻人的性格。“莲花过雨清宜画,兰箭临风韵似诗”这是清代阮元的诗,由此看出诗人对兰、兰茎的喜爱至极,把兰茎的风韵比喻成一首诗,淡雅诗韵。“质幽偏受燕支,此花解得灵修意”把兰的秀质赋予了人的性格,把兰的温润素雅生动的描写了出来。
国兰貌不惊人,本分而又内在,“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刘克庄),无论在静寂的山野,还是在喧闹城市,“空谷佳人”总是那么文静和简朴,似乎还带着几分羞涩。兰花“禀天地之纯精,抱青紫之奇色”(杨炯),她无须浓妆艳抹,更没有媚态俗气,却具有沉静、朴实的诱人魅力,正如“富贵者爱牡丹,隐逸者爱菊花,清雅孤高者、弱而不阿的文士则偏爱兰”一样。兰花除了它的香气吸引人之外,它那花朵的简单,配上它那疏朗秀美的叶子,感觉上那时见到的兰花真的很雅致秀丽,有点孤傲不屈的感觉,它虽然简单,但却素洁清幽,秀逸天成,与中国人所推崇的廉洁、质朴的情操正好结合,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兰花的原因吧。
中国人爱兰,是爱她的纯真和质朴,这是东方人性格的一种极好的反映。中国人喜欢素淡、雅致、清幽、洁净的风格,推崇忠贞、廉洁、质朴、坚韧的情操,而中国兰正是这种风格与情操的完美结合,令人清心,令人舒怀。
人们欣赏兰花不仅仅限于花,而且涉及香气、姿态、叶艺、盆架等方面。有人说,庭院一盆兰蕙,可以衬托出主人的身份和情趣。这恐怕也未必是夸大其词。诚然,中国人对兰花的欣赏已远远超出兰花的本身,而是和文学、艺术、道德、情操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兰花文化!
四、咏兰诗词
唐·王勃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唐·唐彦谦 兰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唐·唐彦谦 兰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施肩吾 兰渚泊
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
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
马戴 秋思
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
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李白 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张九龄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杜牧 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唐·刘禹锡 重送鸿举师赴江陵
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
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诗合掌看。
唐·刘商 与于中丞
万倾荒林不敢看,买山客足拟求安。
田园失计全芜没,何处春风种蕙兰。
宋·苏轼 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宋·苏轼 题杨次公蕙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辞》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宋·朱熹 咏蕙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宋·朱熹 兰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蒋 兹《咏兰》
曲奏当年明月夜,美人心事水潺潺。
如何芳草迷归路,洒落香痕满世间。
谭嗣同《画兰》
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帆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叶佐帆 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林业局”,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