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县水唇镇
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与乡愁。"汕尾市地名文化系列"以政区篇为起点,串联起全域山海间的文明密码——从红海湾畔的千年渔港,到莲花山麓的客家围屋;从海陆丰商埠的市井烟火,到闽客交融的方言韵律,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胎记。此次系列报道以全市各镇为经纬,系统梳理政区沿革、地名流变与文化肌理,既为传统村落保护留存历史坐标,更以文化自觉凝聚城乡发展共识:在碣石卫城的海防遗存中,可触摸海洋文明的开放基因;在公平古镇的商贸旧迹里,能解码农耕与市集文明的共生智慧;而水唇镇的客家山居、甲子镇的渔港号子、黄羌林场的红色印记……无数文化切片共同拼合出汕尾的精神图谱。让我们循着地名线索,走进这座山海相拥的"文化博物馆",聆听潮声与山风共奏的岭南叙事,见证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可持续发展新篇。
汕尾市地名文化系列之政区篇
——陆河县水唇镇
一、镇情概览
水唇镇,位于汕尾市陆河县东部,榕江上游,是国家级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广东省生态示范镇、汕尾市城乡一体化先行点及文明镇。东邻揭西县五云镇、普宁市船埔镇,南接东坑镇,西连河田镇,北界揭西县五云镇。地势东高北低,呈南北狭长带状分布,东部峨眉嶂山脉绵延至观天嶂望海凸(海拔825.7米),后转向西北渐降为低丘。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山水相映,是生态宜居的岭南明珠。全镇面积151.10平方千米,人口4.74万,辖水唇社区居民委员会,南跃、南进、墩塘、螺洞、石船、水唇、万山、下社、新丰、中和、高丰、高塘、护硁、黄塘、吉龙等15个村民委员会和水唇镇牛皮坜果农场。
二、历史沿革
“水唇”之名源于其临河而居的地理特征。1911-1949年建水东乡,1950年后属河田区,1952年设水唇区,1957年分设东坑乡、水塘乡,1958年成立水东公社,1974年析置东坑公社,1984年撤公社设水东区公所,1986年撤水东区公所建水唇镇,1988年陆河县设立后,水唇镇划归陆河县管辖,形成今日区域格局。
三、地名文化
水唇镇地名文化多元,映射客家人文与自然风貌:
(一)地名命名特色
-专名:
- 以地理位置命名:上完坝、田心坝、南方口;
- 以自然实体命名:鲤鱼山村、黄泥岩、汤排;
- 以祥瑞希冀命名:怡而、丰林、吉龙村;
- 以姓氏命名:黄九坪、罗庵坪、黄屋輋;
- 以象形或植物命名:鸡济坑、护竹步、油柑凹。
- 通名:
- 多结合地理实体,如“坝”“山”“岩”等,凸显山水相依的居住智慧。
(二)文化符号
螺洞长寿面:客家面线代表,以“威香柔韧”闻名。制作需经擀面、拉长、蒸晒等工序,形如丝线,寓意长命百岁,是寿诞喜宴的必备佳礼。可炒食或煮汤,配以猪油、葱蒜、豆芽,风味独特,承载客家人礼俗文化。
四、文化底蕴
水唇镇深藏古韵,人文与自然交辉:
古村落群:墩仔寨、莲心湖、石下坝村3个省级古村落,保留客家围屋、宗祠等传统建筑风貌。
非遗传承:罗洞木偶戏、高景(高空杂技)、传统杂技等民间艺术活跃,展现客家文化活力。
生态景观:
万亩青梅生态观赏区:春日花海如雪,秋日果香满园;
南进寨百米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
灵山观天嶂:佛道儒三教合一圣地,云雾缭绕如临仙境;
南跃彩霞洞:奇岩幽洞,霞光映照宛若画卷。
五、现代发展
依托“生态示范镇”与“城乡一体化先行点”定位,水唇镇推动农旅融合:
生态经济:青梅、油柑等特色种植业与水产种质保护协同发展;
文旅赋能:古村落活化、非遗展演、生态观光吸引游客,民宿与农家乐兴起;
产业延伸:螺洞长寿面等农产通过电商走向全国,打造地域品牌。
水唇镇,一座山水滋养、文化浸润的客家名镇,邀您漫步古村巷陌,聆听木偶戏韵,品味长寿面香,在青梅林间邂逅岭南诗意。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