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期
编者按:汕尾市市长郑雁雄同志的文章《集约 转移 生态》已在《广东“三农”动态》(第14期)发表。该文全面、科学地论述了汕尾特色的“三农”科学发展之路,深入浅出,让人耳目一新,对我市“三农“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现予刊发,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
集约 转移 生态
——汕尾特色的“三农”科学发展之路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在传统农业大市汕尾,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是检验汕尾市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征,必须深谋远虑,科学运筹,扎实推进。
农业,并非越少越好
各地在工业化进程中,受“无工不富”的影响,很容易得出三产比重中“农业越小越好”的悖论。这一点在城市和工业区也许是对的,但就一个较大区域范围来说,则不然。首先,农业比重低但人均农业产值不能低。就算是在最早工业化的英国、德国,农业比重低到少于1%,但人均农业产值却在5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农业产值却只有300多美元,故不能光看人家的农业比重低就一味跟风。其次。在珠三角工业化高度发达、农业大为萎缩的局势下,环珠地区必须有一批食品保障基地,以保全省特别是珠三角食品战略安全,而汕尾处于珠三角外围第一圈层,珠三角内环位置,完成这一使命理所当然。同时,汕尾的农业有很好基础,曾经是著名的粮食、蔬菜、畜牧、海产供应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必须扬长避短,升级转化。
说农业并非越少越好,并不意味着要把农业做得多大,更为关键的是,要以高效益农业为主线,发展集约型、高效型、品牌型、生态型、保障型农业,汕尾力争到2020年要形成农业产值300亿元以上、初步具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农业基地,成为珠三角东部重要的食品保障基地。
出路一:流通带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搭建完善农产品信息、营销等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协会、经纪公司等民间中介组织,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近年,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内湖农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落户陆丰内湖,投资4亿元的中央冷库落户汕尾市区,计划投资1.2亿元的“陆港农批”也将落户汕尾,标志着汕尾农业以大流通带动大发展的势头已经形成。加上市区大型水产批发市场及布点沿海地区的11座新型水产品流通市场的规划建设,将形成以龙头集贸市场带动、以珠三角和台湾为两大主攻市场、以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港口群为纽带的农产品流通大格局,带动汕尾农业升级转型。
出路二:集约发展。汕尾将通过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推进有利于农业集约经营的种植、养殖生产模式,全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着力打造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十大种植基地”,鲍鱼、海马、对虾等“十大养殖基地”和菲律宾蛤仔、罗非鱼等“五大种苗基地”,打造一批上万亩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启动渔港规范化建设工程,对全市10个渔港进行改建修缮,吸引渔船靠港出货。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出路三:培育品牌。充分挖掘汕尾的传统名牌资源,打造特色原生态食品品牌。在农产品方面,重点培育梅陇莲藕、华侨杨桃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在海产方面,重点发展罗非鱼、对虾、鲍鱼、海马、生蚝及深加工产品等品牌;在畜牧业方面,积极推进生猪、肉鸡和肉牛三大类品牌。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同时,通过举办“汕尾市名优新农渔产品展销会”和“陆河青梅节”、“华侨杨桃节”、“生宝木瓜节”、“博美萝卜节”等系列活动,擦亮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民,真的越少越好
相对于农业来说,农民就要越少越好了。这是因为,第一,农业人口减少是大趋势。在英国,从事农业的仅有45万人,占人口总量1.8%,却创造了全国人均500多美元的农业产值。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已减少到不足200万人。第二,农业人口中,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越高,农民来自于土地之外的收入就越高,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就越快。第三,我市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村闲置劳动力过多,造成很多人无可耕、无业可就、无事可为,游手好闲,会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对于传统农业大市、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60%的汕尾,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业人口比重。
出路一:少生育。切实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大力降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力争三年内陆丰、陆河进入二类地区,海丰、城区等全面进入一类地区行列,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省基本持平,全面告别人口计生工作落后局面。
出路二:促转移。大力落实双转移战略各项政策,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到珠三角异地转移就业,鼓励本地企业招工本地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本地非农就业,力争从2 009年到2 020年,12年累计增加异地转移就业和本地非农就业达40万人,减少农业人口2O%以上。
出路三:增技能。大力加强教育、劳动力培训投入。实施领导干部挂点办学制度、教育事业优先筹资制度、就业培训倍增制度,大力发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产业,办好技校和理工学校,建设一批中职学校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力争到2 020年,中职和技校在校生达到3万人,年培训劳动力4万人,农村初中毕业升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省总体水平。
农村:难说越全越好
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农村社会服务什么都要搞,越齐全越好,结果常常是难以兑现过高的口号。其实,农村社会服务应该定位在基本生活需求便利化上。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服务资源的一定集聚、合理分配是规律所致、市场所然,城市、县城是集聚的主要方向,不可能人为扭转而逆向集聚,我们只能按照规律办事,引导市场功利。第二,汕尾现阶段财力有限,不可能全面开花,提供全面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只能相对集聚县城公共服务能力,发展一些镇级特色服务,力争可能有实现农村基本生活需求的便利化。第三,交通、信息事业的飞速发展,已经为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异地配置共享提供了可能。汕尾可以在两年内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和宽带,全市所有村到县城的可达性大为提高,使用县城公共服务资源是完全可能的。从汕尾市情看,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格局应该是:市求高、县求全、镇求特、村求便,实现日常小事不出村、基本需求不出镇、多大事情不出县。
出路一:资源集约化。自从秦朝设立郡县制以来,县级一亩是较稳定的建制,在稳定社会、巩固统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老百姓公认的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中心。建立功能齐全、辐射全域的县级社会服务体系,显得十分重要。要集中政府财力、上级转移支付、社会资源,突出重点建设县级公共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根据各个镇特别是区域中心镇的资源特点,发展具有互补特色的镇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全面的社会公共服务。
出路二:生活便利化。按照生活基本需求在村内解决的原则,实现“五个在村”和“五个在家”,即小病在村、每村一个医务室;小学在村,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小学;零购在村,日常生活用品在村内可以买到;调解在村,日常困难和矛盾在村内调解;报案在村,每村设一警务室。用水在家,自来水接到家家户户;广播在家,农村调频广播进家入户;看电视在家,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各家各户;电话在家,家家户户有一个有线电话;上网在家,光纤宽带网络金覆盖。
出路三:环境生态化。按照生态安全先行,建设生态文明市的要求,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全市范围启动六大生态安全工程。一是“百里海堤爱海”工程,规划建设加固327.7公里海堤,并配套建设滨海公路和绿化带;二是荒山绿化工程,重点绿化环市区4.6万亩荒山及交通干线沿线荒山;三是污水处理工程,用BOT等合作方式,一次性启动所有县城、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今年底达标;四是垃圾处理工程,启动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厂,力争早日覆盖到农村;五是饮水安全工程,对全市自来水进行建设改造,并延伸到农村,确保全市饮水安全;六是千村建千园工程,由社会筹资,每一个自然村建设一个简易的村头公园,起纳凉休闲、美化环境、传播文明的作用。
(汕尾市市长郑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