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
《汕尾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反映。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27日
汕尾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
充分就业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决策部署,牢牢扛起稳就业政治责任,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就业扩容提质,根据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部署,围绕“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这一目标和落实汕尾市委“1+2+9”工作安排,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2025至2027年,全市平均每年新增就业28000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1000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每年开发就业见习岗位2000个、公益性岗位400个,帮助企业解决用工20000人次;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000人次,新增职业技能持证7000人次,其中高级工以上2000人次、技师以上100人次;离校未就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为汕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经济,释放就业空间
(一)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完善调控手段,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建立健全就业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确定、重大产业布局要同步开展岗位创造、失业风险评估,强化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用工全流程支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增强产业体系吸纳就业能力。加力“百千万工程”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圩镇、和美乡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就业吸引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发展壮大三大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强化电子信息、电子封装材料、半导体分立器件、显示模组等上游关键配套产业集聚效应,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公平服装产业园区、梅陇首饰环保集聚区规划建设,加快康养、休闲、多元化海洋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培育就业新的增长极。加快深汕合作拓展区、深惠汕汽车走廊建设,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投资促进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深挖潜力,增加岗位供给
(三)拓展市场性和灵活性岗位。全面落实稳岗纾困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等政策杠杆,围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中船多功能装备制造基地、华润海洋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陆丰海工基地二期、明阳风电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投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广大企业稳岗扩岗,发挥产业发展辐射增加就业容量。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鼓励劳动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开拓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新赛道。〔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政府办公室(金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市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稳定政策性和辅助性岗位。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推动形成“万名大学生汇汕尾”的聚才效应。强化组织、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协同,挖掘我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千方百计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展翅计划”“双百工程”等基层服务项目,大力培育司法辅助、乡村养老、长者食堂、网格员等辅助性岗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团市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分类施策,稳住重点人群
(五)大力拓展大学生等青年就业渠道。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信息库,优化“1311”服务模式,动态掌握学生就业情况,摸清专业、学历、就业意向等,细分毕业生群体,定期线上推送给用人单位,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帮助毕业生精准求职。围绕促就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等我市院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活动,把扶持政策、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就业创业服务送到毕业生身边。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开展“高校学子返乡行”活动,组织大学生到园区、重点企业实地走访,提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构建毕业生就业“直通车”服务模式。加强与本地生源集中和专业设置契合汕尾用工需求的院校沟通联系,线上线下常态化开展“奔向海陆丰”招聘会。加强深汕中心医院、深汕中医医院等我市医院引才服务,推动与省内知名高校、医学院合作对接,实现精准引才。总结推广就业服务机构与高校共建就业服务站的经验做法,定期召开座谈会和就业双选会,让青年与家乡信息互通、情感互联、事业互助。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组织毕业生开展职业体验、跟岗锻炼等活动,提升上岗本领。〔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属各高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集成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及“九大食品谷”建设,发展甘薯、丝苗米、生猪等乡村特色产业,吸纳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支持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选树推介地方特色劳务品牌,探索与地理相邻、人员往来密切的省市建立区域劳务协作关系,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鼓励和支持家政服务企业积极招用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引进高端培训机构,开展乡村工匠、农村电商、乡村文旅、农业经理人等技能培训。〔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七)全力推动退役军人就业。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单位面向退役军人招聘军队文职人员、政府聘员、国防教育辅导员、消防员、乡村调解员等。开展退役军人免费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鼓励退役军人自主创业,对符合享受就业创业补贴条件的,按相关政策规定给予补贴。〔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八)精准帮扶困难群众就业。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排查体系,加强人社、民政、农业、司法、医保、残联等部门数据互联共通,确保残疾、刑满释放、社区矫正、失业人员、退捕渔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底数清、情况明”。制定“一人一策”就业援助方案,分类实施个性化帮扶。依托“入户联心”等活动,摸查和收集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情况,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鼓励用人单位为困难群体设置公益性岗位,落实兜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临时救助或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抓好残疾人新增就业和年度培训等工作,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帮扶机制。〔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司法局、市医保局、市残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鼓励创业,发挥倍增效应
(九)持续优化创业服务。强化创业资助、租金补贴等创业政策支持,丰富创业服务供给。搭建创业培训载体,组织双创导师举办创业讲堂、创业沙龙,宣讲创业政策,分享创业心得。加强银政合作,强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保障。完善“三项工程”专属贷款机制,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切实缓解双创企业资金瓶颈。〔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汕尾金融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汕尾市分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十)强化创业平台建设。打造汕尾技师学院双创中心等创业孵化基地,为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创业团队提供免费场地支持、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实训、创业补贴申领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加大对广东省时代客电商园区、汕尾市善城跨境电商园区等创业园区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依托海丰县金银珠宝首饰产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全球珠宝首饰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进一步带动就业。全力孵化培育陆河服装“跨境电商+产业带”,创建汕港澳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地,增强中国(汕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电商园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培训赋能,增强就业能力
(十一)培育优秀培训载体。充分发挥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培训资源优势,推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对接市场紧密、行业特色鲜明、师资设备强、服务就业好的培训机构品牌。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地方支柱特色产业重点领域,广泛征集培训需求,开展“订单制”“项目制”等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推动以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等为主体,院校、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技能培训,打造产教评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培育产业技能人才。举办“技能夜校”,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各地实际,加力大师工作室建设,促进技能传承与创新。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监管,鼓励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培训行为,净化培训环境。〔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十二)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逐步扩大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范围,加大引进省属职业院校落地汕尾开展社会评价的力度,不断提升院校、企业、社会评价的覆盖面。加强职业技能竞赛的统筹管理,规范赛事实施,构建院校自评、企业自评、社会评价、竞赛获证等职业技能评价路径,形成多元化技能评价格局。加大技能评价机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技能评价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七、多措并举,优化公共服务
(十三)加强“精准化”供需匹配。梳理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新成长劳动力等劳动力资源,深入摸排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用工缺口,形成劳动力供给和企业用工需求两张清单,落实岗位信息推送互动机制,促进供需匹配。构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体系,强化“落地即招工”对接服务机制,围绕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服务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支持比亚迪、信利以及海工基地内企业等重点企业招工用工。推行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官”工作模式,组建企业用工服务“店小二”队伍,建立企业用工诉求快速反馈机制,定人、定企、定责,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保姆式”全周期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积极与高铁沿线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劳动力丰富的省份对接,组织重点企业赴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让更多劳动者“坐着高铁来汕尾上班”。主动对接我市行业协会商会,开展稳就业政策宣讲、企业用工需求摸查等工作,积极汇聚社会力量,助力就业创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十四)开展“家门口”就业服务。推动各县(市、区)统筹资源,加快综合性零工市场建设。紧盯“一老一小”群体的迫切需求,推动“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提档升级。支持有条件的镇街建设就业驿站、家政超市,促进就业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探索开展“美丽工坊”“就业启航,法治护航”活动,帮助残疾人、大龄妇女、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鼓励用人单位积极设置“妈妈岗”,解决育儿妇女“挣钱顾家两难全”的难题。探索“流动车间”就业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妇联、市残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十五)搭建“特色化”服务平台。做优做强汕尾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扩大“就业一体机”铺设的覆盖面,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精细化的就业服务、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依托汕尾市“民情地图”和“善美村居”信息化平台,创新打造补贴、培训、家政、工资维权等便民服务。加大“汕尾用工地图”建设,并将相关业务整合至“i汕尾·爱生活”平台形成全市就业统一入口,打造更多具有汕尾辨识度的就业公共服务“样板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政务和数据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八、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十六)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和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加强企业用工指导,督促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合同(或协议)、缴纳社会保险,严格落实工时、休息休假等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纠正就业歧视行为,打击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依法查处招聘过程中的虚假、欺诈现象,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深入开展治理欠薪,推进源头治理,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法院、市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十七)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动用人单位及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按国家和省的部署要求,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全力助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增强工作合力,加强就业失业监测,防范化解失业风险,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市就业工作落地生效。
政策解读:《汕尾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