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知识小卡片
过敏性肺炎
过敏性肺炎是由不同过敏原引起的非哮喘性变应性肺疾患,是易感人群反复吸入各种具有抗原性的有机粉尘、低分子量化学物质,引起的一组弥漫性间质性肉芽肿性肺病。
发病症状:急性型常在接触抗原后4~8小时发病,可有发热,畏寒,咳嗽和呼吸困难,也可出现厌食,恶心和呕吐。亚急性者可隐袭发病,咳嗽和呼吸困难特续数日至数周,
防治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停止接触致病抗原;粉尘控制或使用保护性面罩滤掉污染环境中有害微粒也是有效方法之一;同时还可以用化学方法控制抗原性微生物的生长;彻底清洗通风系统和工作区域等。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
发病症状: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以白细胞数减少、感染、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肠型急性放射病以频繁呕吐、严重腹泻以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脑型急性放射病以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抽搐、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殊临床表现。
防治方法:所有接触射线的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岗前放射防护知识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在有辐射的作业场所必须设置放射性危险警示标识。
内照射放射病
慢性内照射放射病是经物理、化学等手段证实有过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形成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或者较长有效生物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一次或多次进入体内,使有机体放射性核素摄入量超过相应年摄入量限值几十倍以上。
发病症状:亲骨型核素,对骨髓造血功能和骨骼的损伤严重,晚期可诱发骨肿瘤;沉积于网状内皮系统的核素对肝、脾损伤较重,引起中毒性肝炎,晚期可诱发肝肿瘤;亲肾型核素,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肾功能不全。
防治方法:应改进操作工艺,改善安全防护设备,健全防护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内严格禁止吸烟、进食或存放食具。
放射性皮肤疾病
放射性皮肤病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X、β、γ射线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
发病症状:急性放射性皮炎因损害程度和范围不同,可伴有白细胞下降及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受到慢性放射性损伤,皮肤可发生扁平或疣状有质增生,或形成顽固性溃疡,可继发基底细胞癌或鳞癌。
防治方法:减少工作人员在放射场中逗留的时间,如不得不在大剂量率环境中工作时,应严格限制个人的操作时间;应尽量增加人体与辐射源的距离;在放射源和人之间设置一定屏蔽体;根据不同工作性质,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工作服、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