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质量纲领性文件,系统谋划了我国质量强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为新时代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建设质量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质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质量强国、怎样建设质量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质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自觉把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质量是发展之基、转型之要、强国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进入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强调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深刻阐明了质量强国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清晰擘画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宏伟蓝图。
(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强调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回答了建设质量强国为了谁这一历史问卷,更加凸显了质量工作在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作用,为新阶段更好提升供给质量明确了目标方向。
(三)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高远的全球视野。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质量国际合作,共同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贡献。强调要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要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郑重宣告了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质量治理,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四)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方法。提升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综合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遏制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要引导企业突出主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新时代质量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质量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和方法指引。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质量事业取得历史性成效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提高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效。
(一)质量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党中央、国务院把质量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出台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将消费品质量合格率、重大产品和服务质量事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多项指标纳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质量工作考核深入开展,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认证认可条例》等质量法律法规相继修订,质量政策在宏观政策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顶层设计实现从“立柱架梁”到“积厚成势”的历史性转变。
(二)质量总体水平大幅跃升。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我国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由2012年的83.06提高到2021年的84.91,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3%以上,重大装备整机质量、可靠性水平和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载人航天、高铁装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服务质量持续向好,全国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分别提高到78.01分和79.85分,政务服务、公用事业、银行金融、物流快递等行业服务质量水平加快提高。世界品牌500强2022年中国上榜品牌45个,较2012年的23个将近翻了一番,中国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加快向高端攀升。越来越多的高品质产品、工程和服务,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惠及亿万中国人民和全球消费者。
(三)质量安全监管更有保障。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政策,充分发挥综合执法优势,连续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明显,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在全国有序推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药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改革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大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力度,推行“双随机”抽检,十年来共抽查23.14万批次,21.86万家企业,查处不合格产品2万多批次。加强缺陷汽车产品和消费品召回管理,十年来累计实施汽车召回8500多万辆、消费品召回近8000万件,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万台特种设备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证企业突破93.5万家,市场竞争秩序和质量安全状况持续好转。
(四)质量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十年来,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建成185项国家计量基准和6.3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跃居世界前列。全面完成标准化工作改革任务,标准供给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超过95%,国际标准化综合贡献率跃居世界前三。认证证书及获证组织数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获得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超5万家,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全球增长最快。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一站式”服务蓬勃兴起,服务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应用范围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层次全方位拓展。我国在联合国工发组织发布的可持续发展质量基础设施指数排名全球第二。
(五)质量社会共治深化推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国务院调整加强质量工作议事协调机制,成立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扩大到32个部门,进一步加强质量强国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实现分段、分领域监管向统一、综合性监管的转变。每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参与人数接近1亿人次,政府质量奖激励引导作用更加凸显,中国质量奖累计总结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251项,全社会质量意识显著提高,崇尚质量、追求卓越成为各行各业的价值导向和自觉行动。成功举办四届中国质量大会,充分展示中国质量发展成就,质量国际合作平台作用有效发挥。
三、深刻认识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与贸易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区域发展质量特色与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高素质专业化质量管理人才短缺,质量领域变革创新能力较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多,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效能发挥还不够充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坚定不移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一)建设质量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21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约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特别是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建设质量强国是坚持党对质量工作领导,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促进共同富裕;有助于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弘扬重视质量的社会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有助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形成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和服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进国际互信,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二)建设质量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质量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秉持“品质立命、质量立国”理念,高度重视质量,既创造过手工业时代的绚烂与辉煌,也经历过近代的衰落与惊醒,更有当代的探寻与追赶。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攻关期,只有全方位加强质量建设、走质量强国之路,才能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把提升质量作为国家战略,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从多角度加强质量工作,迅速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二战后的日本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一举摘掉了日本制造“劣质货”的帽子;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质量振兴法案”,在恢复本国经济活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体量已经很大,但发展质量效益仍待提升。主要体现在:供给结构还不尽合理,供需适配性不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价值链中低端,核心竞争力不强。对此,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三)建设质量强国是振兴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质量强,则百业强;质量兴,则经济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质量战略,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全产业链”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但也要看到,我国很多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优质优价竞争能力还不强。据测算,我国企业报告的总质量损失率均值为1.83%,与日本制造企业的总质量损失率0.76%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不到5%,低于德国、美国、日本的6%,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亟待提升。折射到出口领域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的平均出口单价仅为14美元/千克,而美国、日本为33美元/千克、38美元/千克,德国更是达到49美元/千克。由此可见,迫切需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质量提升助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质量一头连着供给,一头连着需求,贯通了整个产业链条,融入了经济发展全域,直接影响着经济循环效率和水平。质量出现问题,经济循环就会出现堵点、断点,企业效益就会下降。据统计,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直接损失每年超过1700亿元,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对下游产业影响、市场份额损失、资源浪费、污染治理等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在国际贸易方面,经济全球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以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数量持续增长、博弈越发激烈,我国出口产品频繁遭遇召回、扣留、销毁、退货,2022年我国出口消费品被欧盟、美国召回占比分别达到50.6%和53.6%,造成的贸易损失巨大。建设质量强国,全面提升产业、区域和产品质量,深化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循环畅通,发展更有质量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有活力。
(五)建设质量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求。产品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群众生活品质和健康安全。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高品质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国内需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而目前一些重要民生产品合格率不足90%,大量新兴消费品合格率低于70%,一些领域假冒伪劣和低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造成“需求外溢”、消费能力外流。消费者海外购买的商品不仅有名牌服饰、箱包手表等高档产品,还有马桶盖、电饭煲、奶粉等普通日用品。前些年,曾发生去国外抢购马桶盖现象,很多国外电器店售卖的马桶盖被中国游客一扫而空。此后,国内厂家跟进研发,打造了设计精良、安装方便、品质可靠的国产智能马桶盖,国产品牌迅速崛起,外溢消费被重新拉回国内,2021年智能马桶市场占有率前十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占据7席,市场占有率远超外资品牌。根据国潮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近5年,中国品牌热度从45%提升到75%,国人选择国货的热情持续高涨。我们要把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质量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守牢质量安全底线,着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释放和扩大内需潜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定不移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纲要》,确立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新方位,掀开了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两阶段发展目标,部署了8个方面重点任务、7项重大工程,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抓好《纲要》落实,奋力开创建设质量强国的新局面。
(一)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质量与创新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二者缺一不可。要把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作为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要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要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要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
(二)坚持提质增效,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练好质量内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要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质量攻关,不断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要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要加快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要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要实施区域质量发展示范工程,部署推动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推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
(三)坚持以人为本,更好满足质量新需求。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开展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工程,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构建现代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要开展服务品质提升工程,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健全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四)坚持企业主体,激发质量提升新活力。企业是质量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要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的生产经营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建立和应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制定等,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重视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技术能手队伍建设。要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更多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
(五)坚持固本培元,迈上质量基础设施新台阶。质量基础设施是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际贸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加强质量基础设施的能力建设,实施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工程,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要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强化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监测综合评价,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要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要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六)坚持综合施策,完善质量治理新机制。质量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质量强国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推动将质量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质量督察考核,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健全质量法律法规,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完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打造多元化、多层级的质量激励机制,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促进精准监管。要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入实施质量安全监管筑堤工程,加强产品伤害监测、风险评估、事故调查制度,逐步构建完善质量治理链条。要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推动质量社会共治,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国际质量交流合作,定期举办中国质量大会,积极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规制协调、标准协同以及合格评定结果互认。
质量大潮,风起云涌;强国大业,鼓帆踏浪。面向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任务要求,切实加强《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狠抓贯彻落实,推动《纲要》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以优异成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