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刚过,南粤大地绿意盎然。从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湛江红树林生态保护湿地;从广州一处处“口袋公园”,到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无论是万顷临海,还是城市绿道,都在萌发新芽。 珠江奔涌不息,汤汤清水润南天。这是改革开放后,广东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所带来的新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深入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生态立省、向绿而兴。2012年至今,广东省共计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总面积4659.15万亩;创建森林城市活动覆盖全省,已有14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珠三角地区初步建成全国首个森林城市群;2021年广东省林业产业总值8607亿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为新时代全面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广东林业辉煌成绩的背后,是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肇庆怀集便启动“岳山造林大会战”,万人造林留下了10万亩绿荫。早在1985年,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就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绿化荒山,植树造林,老一辈革命家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推动南粤大地开启绿色革命。 自此,历届省委省政府强调要生态立省,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推进“十年绿化广东”行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数十年造林,接力生态建设,广东森林面积从彼时的6900万亩增加到如今1.5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30%提升到58.7%,已达全国平均数两倍左右,提升至近六成;广东森林蓄积量增长到6.24亿立方米,全省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在2020年已达1362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已建有14个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森林城市数量最多的省份。
近十年来,全省建成14个国家森林城市,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森林资源和指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位居全国前列。 “但和广东的气候条件相比,广东森林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广东省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张苏峻指出,尽管广东已跻身全国最“绿”省份行列,但全省生态建设仍存在森林质量不高、树种结构不够合理、林相景观较为单一、森林生态功能仍不够强等问题,生态基础相对薄弱,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提升绿美品质,发展美丽经济,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擘画了绿美广东的宏伟蓝图,部署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一体绿美提升、绿美保护地提升、绿色通道品质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等六大行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也明确提出,绿色低碳将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铆足干劲奋力推进“绿美广东”建设,今年1月16日,广东省林业局印发《广东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该方案明确提出2023-2035年全省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总任务4626万亩,其中林分优化提升1565万亩,森林抚育提升3061万亩。 全省各地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积极谋划部署。汕头市定下新一年KPI,提出要健全四级林长制……目前已有15个地市出台了绿美广东实施方案或意见,并加快开展春季造林绿化、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广东首场绿美生态建设论坛在汕尾市陆河县举办
因林而兴,绿色产业GDP居全国首位
汕尾陆河,一座依山而建的山城,森林覆盖率超70%,曾经“穷得只剩水和空气”。当地南万镇共有14个行政村,每个村里几乎找不到一块连片的耕地。随着青壮年逐年外出打工后,纷纷举家迁移到县城定居。由于空心化,镇里的10个村将村委会搬到了县城办公。 2017年开始,南万镇万东村支部书记多次带队到外省寻找“它山之石”,最终结合生态资源找到了办法:树上住人,树下种药。当地依托特有的红锥树资源禀赋,巧妙地利用高大的树木做支撑,将生态木屋依山而建。身处木屋中,既可以观赏远近山景,还能呼吸山间新鲜空气。 林下,则是中草药科普基地,规划面积50亩,主要种植南万本地的金线莲、雷公根等200多个品种。当地村民介绍,随着林业经济的加速发展,本来常住人口仅有300多人的万东村,这几年陆续回村约200人,盖起了80余栋新房子。
南万镇两山森林康养民宿
在茂名化州,近30万林农从事化橘红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每户林农一年增收3000多元/亩,成为林农的摇钱树。 据悉,广东山区引进试种澳洲坚果后,短短10多年就成为林农致富的“金果子”,林农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当地平均水平17.52%以上,澳洲坚果也在省内推广种植。 这些都是广东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缩影。作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林业大省,广东一手抓生态建设的同时,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取得了辉煌成绩。 据统计,2021年广东林业产业总值8607亿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近年来,广东引导各地加快发展林下特色种养业,已培育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69个。
林业GDP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一条正在做长、做强的产业链,探索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在茂名高州,荔枝古树群所在的根子镇,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江门鹤山结合“花海+森林+滨湖+田园”特色主题路线,打造集森林生态观光、森林康养、绿美乡村体验为一体的高端旅游园区。 省林业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认定森林旅游特色线路100条和新兴品牌地100个、南粤森林人家74家,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5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53个,推动全省全域森林旅游全面发展。
《广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广东实施新一轮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行动后,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点绿成金,发挥绿美广东综合效益,朝向万亿绿色GDP目标迈进。
广东林业工作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生态建设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传统印象中,种树护林是林业部门的责任。而在现实中,林业部门还承担着林地林木资源保护、森林防灭火、松材线虫病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与此同时,机构改革后,林业部门长期依赖的一些行政管理手段正在弱化,不少地方的乡镇林业站人员老化、力量不足,森林公安从林业系统转隶至公安系统,林业执法队伍不够健全,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为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广东从机制体制入手,积极推进林长制。202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率先在全国设立双总林长,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第一总林长、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林长制的高位推动,使全省生态修复更加有力。
随着林长制的全面推行,部分林业工作“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得到改善。比如,全省新修订《森林法》有序贯彻实施,组织开展涉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标准的清理工作,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重点领域的林业立法也得到大力推进。《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等修订工作完成后,进一步提高非法猎捕、交易流通、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惩罚力度,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目前,广东已全面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制体系,设立各级林长9.7万余名,聘用护林员3.8万余名,落实监管员3万余名。各级林长以目标、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巡林工作,使林长制治理效能进一步显现。
“去年全省各地发布林长令216道、各级林长巡林约108万人次,各地努力克服春夏疫情和雨水灾害,加快推进春季造林等工作,确保不误林时。”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生态林业建设资金不能满足建设任务需求的问题,去年各级林长加大协调力度,全省12个地市的高质量水源林建设资金保障率得到提升,珠海、惠州、湛江的资金保障率提升达30%以上。” 随着绿美广东行动的全面推进,完善的林业治理体制机制尤为重要。对此,广东已明确把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党政领导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推动“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做大做强林业特色产业,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