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采用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标准定义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人口,世界各国也基本都采用这一标准,以此计算的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可比的。
一、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定义
(一)就业人口定义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一标准,就业人口主要指在调查参考周内,一定年龄以上人口中,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从事了1小时及以上工作的人。我国则指16岁及以上人口中符合上述条件的人。理解这一标准,首先,要强调以取得收入为目的,如无薪受训的学徒、从事志愿者服务的人,由于目的分别是学习技能、无偿奉献,则不属于就业人员。其次,要强调通过为他人提供生产或服务的形式获取收入,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果生产目的完全是自吃自用,不向市场售卖农产品,也不属于就业人员。此外,就业人口还包括因休假、临时停工等原因在职未上班的人。如果未上班原因是正常的休假、请假,则属于就业人口;但如果是因单位停工、经济不景气放假,且用人单位停发工资,短期内也不能返岗,则不属于就业人口。
(二)失业人口定义
失业人口是指16岁及以上人口中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①在调查参考周内没有工作;②在调查时点前3个月内找过工作;③如果有一份合适工作,能够在2周内立即开始工作。从定义可以看出,失业人口与无工作人口不能简单画等号,只有同时满足条件②和③的无工作人口才是失业人口。比如,在校学生、退休人员、家庭妇女等,虽然他们大多数没有就业,但由于没找过工作或不能在短期内立即去工作,也不属于失业人口。
我国将工作搜寻期确定为3个月,主要是基于找工作方式的特殊国情。虽然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了较快发展,网络招聘等方式比例越来越高,但有很多人特别是农民工,找工作的主要方式仍为委托亲朋好友,这种方式效率低耗时长,许多时候需要超过1个月以上时间,如果采用1个月标准,将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工就业问题。国家统计局连续两次的附加调查结果显示,1个月与3个月工作搜寻期标准对失业率的影响并不大,使用3个月标准主要是考虑尽量覆盖更多的弱势群体。
(三)劳动力和非劳动力定义
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统称为劳动力,可概括为参与或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人。16岁及以上人口中,劳动力以外的人被称为非劳动力,指当前没有就业,调查时点前3个月内没找过工作或调查接下来的2周内不能开始工作的人。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换,就业人口失去工作后,如果找工作并且立即能去工作就是失业人口,如果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就是非劳动力。
此外,我国将统计就业状态的年龄下限设置为16周岁,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法定最低劳动年龄为16周岁。
二、定义原则
(一)调查失业率要反映劳动力市场情况
上述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的定义是世界各国都采用的普遍标准,但与大众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比如就业、失业之外还存在非劳动力,并非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也不是没有工作就算失业。采用这种定义原则,是因为调查失业率是面向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指标,这一定义方式主要从个人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出发,而不仅是从民生保障和个人收入水平等角度出发。在劳动力市场中,无论稳定就业还是灵活就业,都为社会提供了产品或服务,创造了社会产出,自然都算作就业;对于没有工作的人,只有找工作且在短期内能立即开始工作的人,才属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被统计为失业人口;如果不找工作或不能立即开始工作,则不会形成市场有效供给,也未实际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因而被定义为非劳动力。
(二)“1小时”就业标准主要是从劳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出发,用于界定有没有就业,而非就业“足不足”
一些人认为,定义就业的一周工作1小时标准过低,过短的工作时间不能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要,这种标准会掩盖低工时人口的失业问题。实际上,上述问题是就业充分不充分的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统计大会决议的考虑,采用这一标准首先是使就业定义尽可能广泛,便于涵盖某一国家可能存在的所有类型的就业,包括短期工作、临时工和其他类型的非正规就业。这一标准目前为世界各国劳动力调查所使用。其次,确保总劳动投入与总生产相对应,特别是将就业和生产统计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时更加必要。1小时工作时间虽然较短,但也为社会提供了生产或服务,它和0小时是一种质的区别,至于1小时、20小时或40小时之间,它们更多是量的区别,主要反映就业是否充分。再次,现实中低时长的就业人数占比较低,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每周工作时间在20小时以下的比重仅为2.0%左右。最后,1小时标准符合国际劳动力框架的优先原则,即任何就业活动优先于任何其他活动,并将失业定义为完全缺乏工作的情况。如果提高就业定义中的最低工作小时数,失业将不再符合完全缺乏工作的原则。
(三)综合使用各项指标能够充分反映民生就业问题
调查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同时也是重要的民生指标。虽然单一失业率指标在反映民生就业上存在一定不足,但如果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就能充分反映劳动者面临的各类就业问题。比如,对于就业人口工时不足问题,将调查失业率和就业人口的工时分布综合分析,就能全面反映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情况。对于失业人口问题,综合调查失业率和失业人口的失业原因分布,可以精准捕捉失业人口结构和变化趋势。另外,通过劳动参与率指标,可以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可供使用的劳动力状况。对于非劳动力人口,可以根据不找工作的原因,识别出其中存在的气馁型劳动者,针对性开展就业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