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Hand.-Mazz.)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为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为黄色,花的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内层为线状披针形;瘦果为暗褐色倒卵状披针形,冠毛为白色,长约6毫米;花期为4-9月,果期为5-10月。
蒲公英在中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见,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繁殖力强,因而蒲公英的花语是无法停留的爱。
蒲公草一名最早出现于晋代《刘涓子鬼遗方》,后在《新修本草》《上医本草》等著作中提及其药用价值;是中国常见的野生蔬菜和中草药,2002年就被卫生部归类为药食同源物质;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其花期较长,具有观赏价值;具有祛斑美白、清透皮肤的功效,可用作面膜。
基本信息
中文名:蒲公英
拉丁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Hand.-Mazz.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菊目
科:菊科
属:蒲公英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叶成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
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长或稍长,高10~25厘米,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直径约30-40毫米;总苞钟状,长12~14毫米,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0毫米,宽1-2毫米,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0-16毫米,宽2-3毫米,先端紫红色,具小角状突起;舌状花黄色,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5毫米,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5毫米,宽约1~1.5毫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
分布范围
蒲公英在中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见。
主要价值
观赏
蒲公英花期较长,具有观赏价值。
食用
生蒲公英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钾,也含有铁、钙、维生素B2、维生素B1、镁、维生素B6、叶酸及铜。具体的元素含量主要是水分,每60克生蒲公英叶含水分86%,蛋白质1.6克,碳水化合物5.3克,热量约有108.8千焦,2002年就被卫生部归类为药食同源物质,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食用方法
⑴腌泡的蒲公英花蕾,经常吃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⑵蒲公英的根可以吃,也可以用来替代咖啡。
⑶蒲公英的花可以做酒。
⑷蒲公英的叶子可生吃,其苦味与味道强烈的油和醋相混合时会产生一种不错的味道。
⑸蒲公英不仅可以生吃,也可烹食。蒲公英炒肉丝具有补中益气解毒的功效。
⑹用沸水焯蒲公英1~2分钟,然后再烹饪可减少一些苦味。
药用
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性味甘,微苦,寒。归肝、胃经。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治热毒、痈肿、疮疡、内痈、目赤肿痛、湿热、黄疸、小便淋沥涩痛、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牙痛,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性味:苦甘,寒。
《唐本草》:味甘,平,无毒。
李杲:微苦,寒。
《本草述》:甘,平微寒。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甘,寒。
归经:入肝、胃经。
李杲:足少阴经。
《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太阴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
《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
《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
《纲目》:乌须发,壮筋骨。
《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
《纲目拾遗》:疗一切毒虫蛇伤。
《随息居饮食谱》: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
《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
《山东中药》:为解毒、消炎、清热药。治黄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催乳。治疔疮,皮肤溃疡,眼疾肿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虫咬伤,尿路感染。
《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缓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流火,淋巴腺炎,风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大剂2两);捣汁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禁忌: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用量过大:常规用量煎服后,偶见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轻度泄泻。大剂量(30g/kg)灌服煎剂3天,可见实验兔子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浊肿,肾小管变窄,其它无明显改变。小鼠和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尿中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
过敏反应:服用蒲公英煎剂、蒲公英酒浸剂后,个别人会出现荨麻疹、全身瘙痒等过敏反应。蒲公英注射剂静脉滴注后,亦偶有寒战、面色苍白、青紫或精神症状。
药不对证:主要是寒热不分,不加辨证而滥用蒲公英治疗各种感染。临床上所见的感染多数为热证,用蒲公英一般不会有不良反应。但少数感染属于阴寒证,无热象,病程多较长,病人体质虚弱。笔者普见有人用大剂量蒲公英治疗阴寒证,结果病人出现食欲减退、倦怠、疲乏、出虚汗、面色苍白。感染灶并无好转之象。将蒲公英清热解毒的作用简单地看成能抗菌消炎而加以滥用,会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