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由汕尾日报社和城区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再度启动,来自珠海、汕头、潮州、揭阳和本市的60位作家应邀参加。当天,作家们的行程涉及东涌、捷胜两镇。
作家们首先来到城区东涌民俗文化馆。该馆位于品清湖畔,是由东涌籍的香港企业家黄瑶先生捐资5000多万元、历时五载建成的。该民俗文化馆东厢荟萃启功、曹宝麟等名家字画;西厢专辟民俗场景,40多组由雕塑家曾海生创作的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海陆丰民俗人物雕塑作品引人入胜,让作家们啧啧赞叹。
捷胜镇素有“六百年城大雅乡”的美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筑城设衙,以资庶民聚居供军士屯驻,并定名为“捷胜所城”,寓有击敌必捷必胜之义。从那时起,海丰县(捷胜历来隶属海丰县,于1988年建汕尾市时方划入城区)全境只有两座城池:海城和捷胜城。得道庵、黎明洞、城外、城内、古城墙、古戏台、凝波寺、内文阁等,使作家们流连忘返。
“得道庵”位于捷胜西郊两公里山腰处,背山面海,环境幽雅,风光宜人。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为此胜景所吸引,相继挥毫留下赞美诗篇,如清代举人虞赓起所赋“得道庵八景诗”七律八首等等。这些诗篇墨迹引起作家们的兴趣,纷纷进行解读,并拍照留念。
“黎明洞”,原名“石厝洞”,又称“捷胜石室”,是由十几块巨石相互叠砌而成。它与两位隐士有关。明末清初名士廖天佐,祖居今陆丰甲子,随父经商于捷胜城。廖天佐才华出众,十余岁便考得秀才,但其时朝廷黑暗,考官贪财索贿,舞弊盛行,廖天佐几次乡试皆因考官索贿不遂而遭排弃,以致名落孙山。激愤之余,遂弃绝功名之念,隐居“黎明洞”。不久,又有一位祖籍淮南的南明总兵刘锷,因遭奸佞排斥,又不愿降清,乃弃家奔依故友捷胜所守备,由此结识廖天佐,并与廖天佐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遂同避居于“黎明洞”,人称“黎明洞”两名士。这处胜迹由于和中国传统的隐士现象息息相关,引起作家们的深厚兴趣。尤其是石洞南边岩石上刻有廖天佐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冬写的缺字诗一首:“水尽山穷处,天空雪□时。桴因观海泛,酒□傲游赉。留石非供□,临题若寄思。不明余暇日,有截和毛诗”。更引起作家们的关注。
捷胜古城墙只残存西北一墙角,让作家们感叹不已。历史上的捷胜城规模颇大,是明代海丰的海防重镇之一。惜于1927年底被拆毁了大部分城墙。后历年被民众建房侵害,几乎消失殆尽。
古戏台,位于捷胜城东北角。相传,旧时代的艺人若能在这个戏台站得住脚,就能够唱响整个海陆丰。因为捷胜镇“戏雕刀”颇多,至今仍流传有“神仙难赚捷胜钱”的俗语。遗留至今的古戏台梁架是穿斗式结构,为明代土木建筑特点。与古戏台相邻的“凝波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即捷胜古八景之一“鹤岭望远”。该寺曾于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如今依稀可见明代建筑风格,寺内碑记保存完好。
“内文阁”,又称“内文祠”。当年“内文阁”的修建,是清代海丰县的一次空前盛大的重视文化之举,上至海丰知县、所城游击、都司、贡生、监生、生员,下至兵士、民夫,皆踊跃参与捐资。可惜盛事已杳,而今只剩残碑竖立于捷胜镇中心小学内。
此行,作家们还到沙角尾观看了捷胜海景,远望龟龄岛,在沙滩上留下逐浪的足迹。(转自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站)